第一,它虽不是衰老的必然产物,但与衰老有关;
第二,多数(70%)与遗传有关。
导致AD发生的因素主要包括两类:
自身危险因素,环境危险因素。
1. 自身危险因素
1.1 基因论
Folstein首先了提出并被其他一些医学家所证实"AD基因位于19号染色体上"。β淀粉样蛋白、apoE相继被证实与AD的发生有关。
1.2 雌激素水平下降
Paganini等研究发现,使用雌激素的人发生AD及有关痴呆的危险性较不用者为低,这种危险性随雌激素使用剂量的加大和使用时间的延长而成有意义的降低。Singh发现雌激素可保护胆碱能神经元(后者被认为参与学习和认知过程)。男性脑中也存在雌激素受体,脑内睾酮的许多作用是通过转变为雌激素而发挥作用的。随着年龄的增长,男性睾酮水平也下降,因而患AD的危险性也相应增加。这一理论目前还存在着争议。
1.3 脑能量代谢降低
Hayer认为正常脑衰老伴随轻微但持续性的能量生成降低及能量需求增加。线粒体ATP生成和释放下降,导致脑细胞能量不足,功能低下可能是AD发病的危险因素。
1.4 快速眼动(REM)睡眠不足
据最近的研究发现:AD病人与对照组相比REM睡眠更少;学习记忆和REM睡眠之间存在一个已经确定的密切关系,已知REM睡眠丧失导致近期信息获得损害;AD病人脑胆碱能系统退化,已知胆碱能系统激发REM睡眠;AD患者的病变主要位于脑内,被认为是在RWM睡眠时起作用的脑区;通过一种天然的机制,人类的REM睡眠从出生时每天8h下降到老年期的每天不足1h,此过程的加速可能导致老年REM 睡眠不足,进而使神经元易受损害,REM睡眠匮乏机制或许与其它的AD病因机制相联系,共同起作用。
1.5 小神经胶质细胞机制
Perlmutter等研究发现,脑内小神经胶质细胞和小吞噬细胞所分泌的补体等免疫因子可引起钙失调,这些细胞在SP内的退化神经元和淀粉样蛋白之间结成块状加速了AD的病理过程,但更详尽的机制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2 环境危险因素
2.1 AD的传染学说
由于Kuru病、Creutzfeldt-Jakob等病均是病毒引起的慢性神经变性疾病,它们的临床表现和病理改变与AD有许多相似之处,所以人们很自然地提出AD可能与病毒感染有关。但到目前为止,人们还没有从AD患者脑组织中找到病毒,因而这一学说尚需进一步证明。
2.2 铝中毒学说
1973年有人首先提出在AD患者脑组织中的铝含量增高,随后被一些实验所证实。铝在血液中与转铁蛋白完全结合,在大脑皮质、海马、室中隔和颞叶杏仁核处存在许多转铁蛋白受体,故铝很容易沉积在这些部位。在细胞水平,铝主要沉积在细胞核内、神经元纤维缠结内、溶酶体内及老年斑淀粉样蛋白核心内。AD患者脑内铝增高的原因可能使病人血液中转铁蛋白有缺陷,无法将血中铝适当清除,多余的铝进入大脑毒害神经元,导致神经元死亡。
3 中医对本病的认识
中医虽无老年期痴呆病名的记载,但从症状的角度看,属于中医的"呆病"、"健忘"、"癫病"等病证的范畴。中医对老年期痴呆的病因病机有独特的认识,大致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3.1 肝肾不足:
《内经》中曰:"脑为髓之海","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酸眩冒,目无所见,懈怠安卧。" 《医方集解》指出:"人之精神与志皆藏于肾,肾精不足则志气衰,不能上通于心,故迷惑善忘。"中医认为肾主骨生髓,而脑为髓之海,肾精充足,髓海得以充养,脑可以发挥主神明之作用。老年人肾精不足,不能生髓充脑,髓海空虚,则灵机记忆功能减退,而成痴呆之证。
3.2 心脾两虚
老年人若思虑太过,耗伤心脾,心虚则神无所主, 脾虚则不能化生气血,心神失养,亦可出现痴呆之证。
3.3 痰浊阻窍
清代陈士铎认为"呆病之成,必有其因…痰积于胸中,盘居于心外,使神明不清,而成呆矣",并明确指出"治呆无奇法,治痰则治呆。"中医认为,老年人若情志不畅,肝气郁结,脾土不疏,失其健运,痰湿内生;或饮食不节,多食肥甘,易酿痰浊;或脾胃虚弱,痰湿不化;或肝郁化火,熬液生痰,以致痰浊壅盛,蒙蔽清窍,使神明不清而成痴呆之病。
3.4 气滞血瘀
清代王清任指出:"癫狂一症……,乃气血凝滞脑气,与脏腑不接,如同做梦一样。"年老多瘀或久病气血虚弱,运行不畅,或因正气亏虚,脏腑气机失调,均可累及脑络,使气血不能上荣于脑,精神异常,智力减退而发病。
导致老人痴呆症的病原已于日前为科学家发现。造成老人痴呆症的原因是脑细胞中的某种蛋白质,被一种酵素切断,并产生一种有毒物质的累积。
引发老人痴呆症的酵素即是十多年前就已经知道的「贝塔分泌脢」(Beta-Secretase),但直至日前,科学家才确定导致老人痴呆症的酵素,未来可望藉由发展足以阻挠其作用的药物来防止或延缓老人痴呆症的发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