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标题[/!--empirenews.page--]
心理学研究表明:疾病对人的心理影响是明显的。如患明显的心血管系统和神经系统疾病的老年人,其记忆力明显地低于正常老年人;患高血压、冠心病的老人还容易变得焦虑、急躁、恼怒。一些长期被疾病折磨的老人,心情也容易变得恶劣、沮丧、抑郁、消沉,对治疗失去信心,甚至整天沉默寡言、心情沉重,不愿与任何人接触;有的“破罐破摔”,不与医护人员合作,不遵医嘱服药;有的老年病人因久病卧床,生活不能自理,靠他人照料伺候,时间一久,觉得自己成为家人或亲友的累赘或负担,思想焦虑、内疚、痛苦,产生不如早死的念头。
老年病人的上述心理状态,不仅对治病无益,恰恰相反,还会加重病情的发展,使病体更难早日康复。因此及时排除久病老人的上述消极心理情绪,对配合医生积极进行治疗是至关重要的。
其一,要正确对待疾病。俗话说得好:“人吃五谷,哪能无病。”人到老年,机体逐渐老化,易生各种疾病,本是意料之中的事,符合事物发展规律,大可不必惊慌失措,六神无主。每个老年人对晚年生病应有充分的思想准备,有思想准备与无思想准备,甚至疑虑重重,其治病效果是大不一样的。
其二,既来之则安之。有了疾病,就得配合医护人员积极治疗,要及时排除各种影响治病的消极心理情绪。须知,随着现代医学科学技术的发展,绝大多数疾病都是能够得到治疗或使病情减轻的,即使是癌症,只要早治,也能得到有效地控制或根治。老人对治病应抱有信心,不急躁,不消沉,不畏惧。要始终保持镇定、冷静、沉着、乐观、开朗的心情,与病魔作顽强的抗争。
其三,松弛自己的精神紧张——放松疗法。
放松疗法是建立在养生学基础上的,它的基本原则是在安静、没有精神负担和体力负荷的条件下,学会放松自己的精神,降低你的紧张、焦虑意识,使你应付困境的信心增强。放松疗法一般要经历以下几个步骤:
(1)选择一个空气清洁、四周洁静的环境。
(2)选择一种自我感觉较舒适的姿式,站、坐、躺均可。如果是白天,或是精神活动比较兴奋的状态,最好选取站或坐姿,如果要进入休息状态或睡眠状态,那么可以选择坐或躺的姿式。假如想使自己放松,使身体形成一种舒适的姿式十分必要,这就要求你的肌肉可以不必用力而能支撑住身体。比如采取坐式时,就应该轻松地坐在沙发上,双臂和手平放在沙发扶手上,双腿自然前伸,头与上身轻轻靠住沙发的后背,这便是放松所要求的舒适姿式。
(3)在放松疗法之前,要松开个人所有的紧身衣物(如皮带、领带等),同时应摘下妨碍放松练习的珠宝首饰、手表、眼镜等物,脱掉鞋、帽。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减少触觉刺激,而触觉刺激是导致肌肉紧张的原因之一。
(4)放松身体各部分。闭目,舌抵上颚,由头至脚,循序放松全身各部份关节和肌肉。为了测试自己是否放松了肌肉,可以先轻轻地握拳头,以感受肌肉的松弛程度。如此反复感受,可以达到放松各部分肌肉和关节的目的。
(5)保持呼吸的自然、舒畅。呼吸的调节是很不容易掌握的,因为呼吸既受自律神经的支配,又可用你的意识去调节和支配。那么,怎样的呼吸最自然、舒畅呢?这只有当人根本不注意自己在呼吸,只靠身体的自然起伏带动呼吸时,这样产生的呼吸最自然,它既缓慢,又均匀,使人处于一种舒适、安逸的状态。也就是要在一种自然过程中忘掉呼吸,而不是直接有意识地去控制呼吸,那样往往适得其反。
(6)放松意识,注意力集中。这一步比较难做,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意识,方法是意守身体上某个部位,如意守丹田,默念一个简单的字,想象一棵树,来达到放松的目的,当意识放松时,你的意识可以达到一种清静与舒适的清醒状态。
通过放松疗法,使得身心两者均能放松,就可主动调养身体,利于病体的康复。这是通过机体内部的“自我调节”而自然地实现的。医学心理专家认为,任何患病的器官,都有在良好条件下自我修复的功能。而放松疗法,则是给身体创造了最佳的康复条件。
放松疗法刚开始进行时,最好每天两次,每次30分钟左右。随着对整个疗法过程的掌握,每次的时间可减少20分钟左右或更短一点。放松疗法的时间一般应安排在午饭过后一小时或晚间睡觉之前。这样,进行放松疗法的时间比较固定,同时在临睡前进行也有助于提高睡眠质量,增强放松效果。
由于放松疗法要求病人放松意识,注意力集中,而注意力集中又是不少人难以保持的,为此特向你介绍两个锻炼人专注能力的小训练:
一个是节拍器法,找一个节拍器,摆正姿式静坐好,然后专心听那嘀嘀嗒嗒的声音。起初听到的声音比较遥远和微弱,随着你的注意力的集中,就会感到那节拍器的声音象是在自己胸膛里的振荡,甚至象是在从室内周围的墙壁上反射回来一样。如果没有节拍器,可用钟或表来代替,比如把表贴在自己的耳朵上,聆听表针发出的嘀嘀嗒嗒的声音,即可进行锻炼。
另一个是线摆法。把20多厘米长的线拴在古铜钱或螺丝母上,然后用手捏住绳子的另一端,让铜钱或螺母静止地垂在自己的鼻尖前面,两眼盯住铜钱和螺母的小孔。当注意力集中到这儿以后,在心里反复默念“左右动,左右动”,不一会儿,你就会发现铜钱或螺母真动了起来。这时你心里可再默念“摆大些,摆大些”。结果,摆的幅度会真的变大起来。注意力越集中,反应就越强烈。如果注意力不集中,是毫无效果的。
其四,心寂则痛微,心躁则痛甚——奇妙的心理镇痛法。心理学的研究与临床的大量观察证明,心理因素既可以诱发与加剧疼痛,也可以延缓与抑制疼痛。因此利用心理方法控制疼痛是当今控制疼痛的四大方法之一(其他三种方法分别为外科手术、药物镇痛和生理学方法)。心理镇痛方法之所以有效,是由于疼痛的本质是由一些“发痛物质”引起的心理和生理现象。当人体受到各种不良刺激时,会引起刺激部位细胞的破裂,使某些发痛物质从细胞内跑出来接触神经而发疼,比如“钾”就是一种发痛的物质。钾离子主要储存于人体中大约60多亿个细胞内,平时它没有与神经末梢相接触的机会,只有在细胞受到损伤时,钾离子便会从细胞内逃出,刺激神经末梢,引起痛觉。那么疼痛怎会与人们的心理有关呢?原来细胞的损伤还与肌肉的紧张有关。当人们心理处于一种紧张状态时,会使人的肌肉也随之紧张起来,这将导致血管发生痉挛,使组织细胞缺氧、缺血,钾离子就会跑到细胞外面引起疼痛。
心理镇痛主要包括:
(1)意志控制法:俗话说,越不怕疼,就越不疼。在坚定的意志和信心支持下,对于巨大的疼痛,人体就会产生巨大的抗痛力量,以致能使其反应缓解。大家都知道刘伯承在战争中眼睛受伤的故事,刘将军愣是在没有任何麻醉的情况下,坚持做完手术,使得给他做手术的外国医生叹道:“真是个军神。”
(2)转移注意法:患者不要把注意力总放在疼痛的部位上,那样会造成越注意越疼痛的不良循环。因此要尝试着用各种方法,使自己的注意力转移到其他对自己有意义或有趣的事情上去,如看电影、读书、听音乐,这样疼痛就会减轻或消失。
(3)情绪稳定法:情绪稳定与镇静会使患者的痛觉感受迟钝,疼痛反应减少。为此,老年人患重病必须坚信并不意味着死亡,树立战胜病魔的信心。病人的家属也要注意不在病人面前过分难过,以免导致病人的心绪不良。要经常与病人一起回忆过去美好的时光,展望未来美好的前景,使患者感受到人间温暖。病人心情好了,就会大大增强对疼痛的耐受力,减轻疾病造成的疼痛。
(4)自我鼓励法:在疼痛时,病人可运用自我暗示的方法,在自己心中默念:“不疼”,“没关系”,“一会儿就会好”,这往往能收到很好的镇疼效果。如果有条件的话,老年患者之间也可进行相互鼓励。
其五,心理调节好,疾病康复早——病人不良心理的消除法。老年人患重病后容易形成三种不良的心理状态:
一是急躁心理:老人患重病后,由于心情不好,肝火太旺,所以变得特爱发脾气,常常为一些芝麻大点的小事大动肝火,俗称“无名火”。在这种情况下,病人的亲人,最容易成为他们发脾气的对象。
在医治过程中,急躁心理表现为总想速战速决,企望马上显示疗效。性急导致患者在疗效尚未显示出来时,就想换医院、换医生。然而心理越急躁,医院大夫换得越勤,病就越不容易治好。
二是多疑心理:老人由于自己得了“绝症”,心理压力较大,内心有一种空虚和不确定感,所以对周围的许多事物都非常敏感,问题也想得较多,以至产生了一种多疑的心理。
怀疑医生:病人先是容易怀疑医生可能是给自己误诊了,确诊后又爱怀疑医生的医治水平不高。人在多疑时就很敏感,总倾向于收集印证自己看法的证据,导致自己的疑心越来越重。
怀疑家人:老人患病后的自尊心变得特别的强
1/3 1 2 3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