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心是一面镜子》,是北京大学教授、学术泰斗季羡林先生的一本散文集。我手边的这本书,是季老赠予我的同事柴洁医生的。书还很新,厚厚的一册,收录了季老上世纪30年代到90年代所写的近60篇散文。封面上,一位睿智的老人在一叶苍绿中向我们微笑;扉页里,有他亲笔题写的一行字:感谢柴大夫,季羡林,2000年5月,同仁医院。
这本属于柴洁的书,我已经珍藏了一年多,使我有充裕的时间读完了其中的每一篇文章。谁的心都是一面镜子,季老这样告诉我们。读书时便有了“我心如镜”的感觉,它照出光明,也照出阴郁;照出崇高,也照出世俗。而放下这本书,我更觉得我的心像一条丝织的带子,一条漂浮不定、两头没有着落的带子。
柴洁医生与季羡林教授的关系是一种偶然的服务与被服务的医患关系。两年前,季老因患白内障住院,作为著名眼科专家施玉英的助手,柴洁在季老手术期间,极尽一名医生的职责,给季老留下了难忘的印象。季老尊重这位年龄只及他1/3多的年轻医生,为了表示感激之情,特意将自己的散文集签名赠送。季老说:“施教授我已当面致谢,送柴大夫这本书就拜托你了。”来自一位耄耋老人的诚挚谢意,使我在接过这本书并答应转呈的时候,有一种沉甸甸的感觉。
不日,季老康复出院,闻知柴洁医生已经出国深造。其实,她走前我俩曾在电梯上碰过面,我说了句“一路平安”,算是道别。却不知她刚远渡重洋,我就应允了这份颇有分量的承诺。
以后的一年多里,始终没有得到柴洁的任何消息。每当拉开抽屉,就看见那本书,一次又一次地翻阅,像对着一面镜子,它时时提醒我,君子诚信,一诺千金。
答应的事就一定要办到,虽然只是转送一本书。现代信息社会,无数方式可以传递我们的感情和我们的物件。但令我不安的是,隔着城市和乡村,隔着大陆和海洋,我无法判断在日行八万里的地球上,柴洁目前的确切方位,我不知道该在何时以何种方式,才能将大洋这边世纪老人的嘱托传递到大洋彼岸年轻医生的手里。我的心也是一面镜子,这无法应兑的允诺像一把双刃剑,它一方面给我温暖,让我领略世上最珍贵的人间真情;另一方面使我不安,使我为无法圆满实现自己的承诺而踌躇。
心的丝带在天上飘,《我的心是一面镜子》还在抽屉中被收藏。牵着那条饱含温暖与牵挂的带子,我最大的愿望就是尽快链接它两边的终端,一边是带着殷殷谢意的季老,一边是对此一无所知的柴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