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后,总有一些失落感;加上老年人气血不足、阴阳失和,易使心中自觉“空虚”,而易出现烦躁、悲伤、无聊等种种心理不适。这种种不适很容易使老年人的精神衰老,出现动作缓慢、反应迟钝,进而导致智力衰退。中医认为,应该从两个方面进行预防与保养,一是从精神上注意放宽胸怀,和喜怒、节忧悲、常乐观;二是假借他物,琴棋书画、花鸟鱼虫,得之心而寓之物,其目的都是在于心情舒畅,益寿延年。
和喜怒 人有七情,喜怒自在其间,适可则益身,过则危害健康。《灵枢·本神》曰:“喜乐者,神惮散而不藏……盛怒者,迷惑而不治。”因此,古人多主张调和喜怒以安定神气。《内经》将“和喜怒”列为养生***之一。《彭祖摄生养性论》也说:“喜怒过多,神不归室。”说明喜怒太过能扰动神气,致使神气浮散,躁动不收。故《养性延命录》主张“少喜、少怒”,而《养生论》把“喜怒不除”作为养生五难之一。老年人肝血虚衰,神气已惫,性急易怒,肝火易升,血压易高,故对于暴怒发火更应备加注意,不可为小事而伤身。
远悲伤 老年人体力下降,工作能力渐衰,甚至收入也比年轻人少,易产生“老不中用”之伤感。《灵枢·天年》云:“六十风,心气始衰,苦忧悲。”也说明了老年人不但由于客观环境的影响,且由于体内精气衰退,心神不足,易生忧悲之感。忧悲不已,则损害健康。因此,老年人应当注意怡情悦性,灭愁绪,去伤悲,方可长寿。
常开怀 乐观的情绪,能安定神气,促进健康。《管子·内业》云:“凡人之生也,必以其欢。忧则失纪,怒则失端,忧悲喜怒,道乃无处。”《内经》亦提出“以恬愉为务”。《淮南子》主张“和愉”,认为人“性有以乐也”。《遵生八笺》引《孙真人铭》:“安神宜悦乐。”上述认识是符合人体生理实际的。因为乐观有助于排除思想上的杂念。乐观不仅能够忘忧,还能流通气血,以加强对神志的滋养。如《素问·举痛论》云:“喜则气和志达,营卫通利。”说明老人的乐观情绪能调和营卫,使神气和调,意志畅达,保持清静不乱、精神不衰的状态,所以《类修要诀》说:“笑一笑,十年少;恼一恼,老一老。”
多爱好 应该根据自己的体力,多一些爱好,使精神有所寄托,对于怡情助兴非常有益。如《寿亲养老新书》所载有“五事”、“十供”,主张宜琴棋书画、观鱼养鸟、栽种花木、旅游、赏识山水等活动,以培养老年人对生活的兴趣与追求,保持敏锐的思维和反应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