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性心理

时间:2009-09-29  来源:    作者:   我要纠错


子举重、女子健美等一些体育活动的发展。

(三)建立与成年人的同化

在儿童心理发展过程中,他们会产生"要象大人一样"的愿望,这种愿望会导致他们对同性家长或同性的所崇拜的人物进行"认同",也就是说,被他"认同"的人"同化",这种同化作用也就是对他人的特征的吸收,可以促使男孩向"男子汉"、"丈夫"、"父亲"的方向发展,女孩向"女强人"、"贤妻良母"方向发展。

促成性角色"同化"的最重要机制在于发现相似性。当孩子在发现自己与父亲或母亲有某种一致性,就趋向获得这种他所欣赏的品质。对这种一致性,孩子可以从父母的体形、外貌、风度、能力等方面发现,也可以从父母对孩子的教育中获得。比如,大人教育孩子:"要象爸爸那样坚强","男子汉不要动不动就哭"等等。如果孩子对同性家长的某种品质特别欣赏,为了提高自己,他将加倍努力地寻求和家长一致,同时,也促进了他向同性成人的"同化"。

应该说明的是,幼儿的同化作用并不只是对父亲或者母亲,而往往是同时进行的。不过有所侧重。目前人们认为,儿童和父亲、母亲同时发生"同化"作用,吸取双方各自优点,也就是说无论男、女都应具有双性气质,既具有男子坚强、勇敢、果断等优良吕质,又具有女子细致、温柔、体贴等优良气质,这才是最全面的。因此,父母对和童性角色的正形成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

(四)对性角色的情感倾向

性角色的情感倾向是指一个人对那些和性别相联系的活动所持的态度和偏好。比如,男孩对电视、电影中打仗、枪炮特别感兴趣,女孩对花卉、布娃娃等特别感兴趣等等。

这种情感倾向在一生中可以有多次变化。例如,一个女孩在幼小时与男孩、女孩一起玩耍,到六、七岁以后就只和女孩玩,和男孩的界限分得很清楚。据研究发现,无论怎样,三岁左右的孩子就具有比较稳定的性角色情感倾向了。这种情感倾向的形成和发展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首先,决定于个人因素。如果一个人的秉性和素质都适应于某种性别的规范,那么,就越趋于这些规范,喜欢它并朝它的方向发展。例如,好动的孩子就喜欢好动的事情,好静的孩子就喜欢好静的事情。

其次,决定于"同化"作用,孩子越欣赏某种性别的家长,就起趋向于按其方式行动。这种"同化"作用不仅有父母,也有他们欣赏的英雄人物或崇拜的人。

再有决定于环境因素。环境对某一性角色有种种评价和暗示,这对性角色倾向性影响也很大。例如,社会上较普遍地存在重男轻女现象,这就形成了某些女孩的自卑心理,据统计,一百个男孩中只有一个想做女孩,而75%以上的女孩愿改性做男孩。环境因素中还有社会文化等因素的影响,电影、电视中性角色的形象,当孩子缺乏正确的情感倾向时,往往不加区别地模仿,以满足他们的好奇心。这就需要大人们及早地发现,并予以纠正。

三、儿童期常见的几个性心理问题

儿童期是向青春期过渡的时期。弗洛伊德认为这一时期,是性心理发展的"潜伏期"。这一阶段,儿童由于"恋父(母)情绪"受到阻碍或挫折,性欲得不到满足,于是,寻找新的对象,通常是同龄,同性别的朋友。他们对自己是男性或女性有强烈的自觉,认为和异性在一起是可耻的事,甚至对异性双亲也有厌恶之感。此期儿童性别意识强,同时对异性的好奇心开始增强,很想自己探索性的秘密。由于这种性心理的存在,相应出现了一些性心理问题,这些问题可能对一个人整个性心理的发展过程产生影响,严重的可导致成年后性变态心理。

(一)儿童手淫

儿童手淫最早发生在婴幼儿阶段,有学者观察发现,一周岁的男孩或女孩就有手淫行为,且可达到性高潮。在以后儿童的发育中,儿童往往自觉或不自觉地反复手淫。从父母表情、态度中,儿童往往知道这种行为是不允许的,因而时常偷偷进行。儿童期手淫是生长发育过程中的正常现象,大部分成年人在儿童期都有过手淫,这无需惊讶 ,它对身体也无大伤害。然而,对待手淫的态度和处理方式作用于儿童心理上所产生的影响,却远远大于手淫本身所带来的影响。态度正确,处理方式得当,可使儿童性心理健康地发展。一旦失之偏颇,儿童性心理就有可能会走上偏常发展的道路,影响整个心理健康地发展。例如,早年儿童的过分手淫起着强化性欲的作用,使得性欲亢进,而社会对此行为的唯一处理就是禁止,这种无意识的性本能自发要求与社会意识制约之间产生的矛盾,将成为持久而强烈的心理冲突的根源,如果这种矛盾得不到正确疏导,将造成各种心理障碍,产生多疑、紧张、焦虑、恐惧、抑郁和自责自罪等。另一方面,儿童缺乏正确的性知识,受传统的性意识的影响,手淫可能使他们自身不洁感,使他们自我形象和自尊心严重受损,引起羞辱、自卑、沮丧、离群和孤僻。正象我们看到的,有些中学生,由于从小过分手淫,到了青春期后,性欲强化,又无正确指导,心理冲突日趋加深。有的整天忧心忡忡,萎靡不振,学习成绩下降,社会生活退缩;有的甚至采取一种对自身和社会最不负责任的消极自我摆脱方式,自暴自弃,摒弃社会伦理道德,甘愿堕落,成为性犯罪者。

(二)性身份和性角色的认同障碍

一般说来,儿童期的认知水平已发展到一定程度,具有性的自我识别能力,能够意识到自己的性角色,接受性角色的要求。但有些父母不管孩子的真实性别是什么,硬要按照自己的性别愿望打扮孩子,结果影响了儿童的性别行为和对自己性别的心理选择,引起性角色认同障碍。久而久之,造成性角色的混乱,性心理的倒错。在对同性恋的病因分析中发现,多数同性恋者均有过在儿童期扮演异性角色的体验,他们体验到的是异性心理状态,对同性感兴趣,对异性不感兴趣。因此,我们对儿童性角色的要求和教育一定要符合儿童自身的性身份,不能按照自己的愿望培养儿童性角色。

(三)不适当的性接触

异性儿童之间进行的性游戏,尽管在儿童期很少,但确实存在。儿童期具有幼稚好奇、模仿、丰富的想象力和强烈的求知欲的天性。他们对性器官和性交往的认识既新奇又浮浅和朦胧,他们学着大人的样子亲吻,爱抚,但却不懂得其中的涵义,这种不适当的性接触和性体验本身并无多大危害,但如果不被正确引导,或被大人打骂,惩罚或大人抱着视而不见的态度,就有可能导致他们长成后的性恋态,如窥阴癖、露阴癖等。严重影响性心理的正常发展。

(四)儿童与父母不恰当亲近关系引起的性心理障碍

父母与儿童之间应该有一定的亲近行为:如抚摩、亲吻、搂抱等。这样的行为保持在一定的限度内,对儿童的性心理向健康方面发展是有益的,过少与过分的亲近都会有损于儿童身心健康发展。比如吸吮口欲或皮肤爱抚的要求未能得到满足,可以引起婴儿情绪方面的障碍,表现为经常哭闹、睡眠减少、不愿与人接触等。而这些情绪方面的障碍常常伴随有植物神经系统功能的变化,如呼吸、心律的改变、胃肠道机能和内分泌功能的变化。如果上述情况反复出现,则可形成条件反射而巩固下来,在以后的生活变化中或其他的心理刺激的激发下,很容易产生过度的反应,导致疾病的形成或恶化,如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哮喘、甲亢和消化道溃疡等。再如过分的亲近使得儿童长大以后,一旦缺少一点爱,就会表现出胆小怕事、焦虑、感到失去安全感,并试图以孩子气式的方式缓解这种恐惧。儿童期摆脱不了对父母的性吸引,成长以后就会产生心理障碍。弗洛伊德认为成年期的神经症往往是由于儿童期与父母关系不正常形成的症结而引起的。因此,父母应正确引导孩子并使其摆正这种关系。

 2/2   首页 上一页 1 2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上一篇:任性是孩子的心理需求
  • 下一篇:儿童心理:小女儿的性心理
  • 无相关信息
    健康知识

    健康图文信息
    红云制药携手分众,打造“消积食,顺胃气”消费新选择
    红云制药携手分众,打造“消积食,顺胃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