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小小年纪孩子为何总郁闷

时间:2009-09-30  来源:    作者:   我要纠错


副标题[/!--empirenews.page--]

  10月10日是世界精神卫生日,今年我国的宣传主题简单而鲜明:关注儿童青少年精神健康———快乐心情,健康行为。

  据了解,今年之所以取此主题,是因为据世界卫生组织的估计,2020年以前全球儿童精神障碍会增长50%,成为最主要的5个致病、致死和致残原因。目前,在我国17岁以下儿童青少年中,至少有3000万人受到各种情绪障碍和行为问题的困扰。专家们呼吁,关注儿童青

  少年心理健康刻不容缓。

  孩子,你为什么总是“郁闷”?

  如今,“郁闷”竟成为不少孩子的口头禅。在衣食早已无忧的今天,他们为什么感受不到幸福,体会不到快乐?在通讯越来越发达的今天,孩子们为何依然感到孤独和郁闷?

  儿童青少年面临的心理问题主要有5个,包括行为问题、情绪问题、学习障碍、人际关系问题和精神疾病。其中,行为问题占到20%—30%,情绪问题占20%。儿童青少年的情绪问题是以焦虑、恐惧、抑郁、强迫等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组疾病。如非常常见的学校恐惧症,几乎每个孩子在一定阶段都会出现这种恐惧反应。

  所谓儿童行为问题:是指在严重程度和持续时间上都超过了相应年龄所允许的正常范围的异常行为。其广义上包括行为和情绪两个方面,行为问题如说谎、逃学、偷窃、攻击、不听管教、离家出走等,情绪障碍如焦虑、恐惧、抑郁和人际交往困难等。儿童行为问题不仅影响到他们的生长发育和社会化过程,还可能导致其成年时期发生适应不良、精神疾病和违法犯罪。研究发现,与儿童行为问题有关的主要危险因素依次为家庭矛盾冲突多、情感交流差、父母社会经济地位底、寄养或全托、儿童出生时(后)疾病、精神病家族史和母孕期疾病。

  青少年的心理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类:一是行为问题,这是最轻的一类心理偏常,多发生在年龄较小的儿童身上。二是人格缺陷,比如自卑、冲动、敏感多疑、交往障碍、偏执等。三是心理障碍,主要是学校适应障碍、考试综合征、神经衰弱等。四是心理疾病,如儿童多动症、抑郁症、癔症、精神分裂症等,往往是儿童与青少年多发的心理疾病。

  专家提醒:如果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孩子出现比较严重的异常表现,要及时去看精神科医生。这些异常表现诸如:注意力分散,多动,易冲动;对立师长,处处违抗,难于管教;对网络或某种癖好成瘾,类似吸毒;多门主课不及格,阅读、计算困难;精神紧张,焦虑不安,无事自烦;孤独自卑,忧郁苦闷,懒于交往,情绪低落;兴趣变淡,欲望骤减;不易入眠,多梦易醒等。

  令人心痛的数字

  目前,我国儿童青少年行为问题检出率为6%-22%,保守估计,全国约有三五千万名儿童青少年存在不同程度的行为问题,且患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对北京地区学龄前儿童的抽查显示,1993年儿童行为问题患病率为10.9%,2003年则增加到18.2%。

  上海的一项调查发现:有24.39%的孩子曾经有一闪而过的“活着不如死了好”的想法。在有自杀闪念的孩子中,15.23%的人曾经认真考虑过自杀。5.85%的孩子曾经有过自杀计划,其中实施自杀而未遂者达到1.71%。但是,绝大多数父母对此一无所知。

  伴随着网络的普及,“网络成瘾症”成为青少年新的精神疾病。调查显示,我国青少年“网络成瘾症”发病率高达15%。

  天津8岁至15岁的中小学生人群中有抑郁心境的占15.1%,其中男孩比例高于女孩,而处于12岁和15岁小学、初中毕业班的孩子比例最高,分别达到25.8%和 22.2%。

  在心理咨询门诊中,让人担忧的是,病人年龄已突破传统认为的“12岁危险年龄”,最小的只有8岁。

  谁让孩子不快乐?

  家庭教育:忽视性格培养,沟通存在问题,过分关爱

  如何让孩子拥有快乐的心情、健康的行为?广州市脑科医院从事儿童心理研究的殷青云博士认为,这意味着首先要培养孩子健康的性格,即能合理、积极地处理人际关系,处理遇到的挑战、压力、挫折。一个懂得如何看待挫折的孩子,是不会因一次考试失利就轻言自杀。而孩子性格塑造最关键的就是在于孩童时期的家庭教育。现在的研究发现,50%的儿童精神障碍问题来自家庭,甚至成人的精神问题都可追溯到儿童期的家庭问题。

  近年来,素质教育提得很多,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心理医生尹平认为,家长们把“素质教育”理解为“技能教育”,投入相当大的精力让孩子学钢琴,学舞蹈,以期他们能够快人一步掌握更多技能,真正的素质教育应当是对孩子“健康人格”的培养,这才是决定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而性格培养却往往是中国家庭教育最为忽视的。

  “我根本不知道她在想什么?”一个心焦的母亲向医生抱怨。殷青云说,这句话是在日常接诊中最常听到家长们说的。家庭教育应首先建立在孩子有问题能随时向家长讲出来,这第一个“沟通”关,很多家长过不去。>>

  

[1] [2] [3] 下

  大人过分关爱是催生孩子心理疾病的重要原因。在心理咨询门诊中,青少年及儿童病人超过了病人总量的1/3。更让人担忧的是,病人年龄已突破传统认为的“12岁危险年龄”,最小的只有8岁。太原市精神病康复医院副院长张跃武医师介绍,孩子出现心理问题,与养育环境有绝对关系,与父母尤其是妈妈关系密切。尽管孩子出现症状不同,但发病原因是一样的:这一代孩子所承受的爱、关注、期望太多。>>

  另外,家长期望值过高、习惯于呵斥命令孩子,都容易让孩子产生焦虑、强迫、抑郁等各种心理状况。

  学校教育:心理老师不应是摆设

  “心理教育吼得凶,但实际情况却并不是那么回事,学校的心理老师都是兼职。”在黄杨所在的中学(个案三),该校德育处主任任大海痛心地说。在范羽所在的中学,学校负责人也承认在注重提高教育质量的过程中,对学生的心理教育和辅导流于形式。

  任大海告诉记者,学校为每个班级设立的心理辅导课一周有一节课,“一般是泛泛而谈,并不能解决什么问题。”他说,这样的流于形式在学校中几乎是一种普遍现象,他向记者提供了一份成都市教育局今年上半年开展的一项调查报告,其中一项是:“你最信任的人是——同学、老师、父母、自己、不确定。”结果显示,高中学生信任老师的只有11%,初中为17%,小学是42%。任大海说,对老师的缺乏信任更应该让学校重视心理教育,“如果连起码的信任都没有,学校怎样为学生作好心理教育?”

  心理学家黄颐说,学校不能只重视分数而忽略心理健康的培养,老师必须从教育工作者转化为心理工作者,这样才能培养出真正健康优秀的学生。>>

  而一些老师师德欠缺是造成青少年抑郁的根源。青少年的心理发育尚不成熟,而老师们迫于升学压力,往往只重视应试教育,缺乏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关怀。老师的一句“你真笨,怎么教都不会”等语言,都会给孩子带来无形的精神压力,伤害到学生的自尊。

  社会认识不足成为解决问题的“瓶颈”

  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的杜亚松教授强调:儿童青少年的心理问题须引起社会重视。他说,由精神卫生问题所带来的社会资源负担的压力越来越严重了,其中包括消耗医疗资源,不能实现完整的社会劳动力。 杜亚松教授指出,目前在全球范围内,由精神卫生问题所带来的资源浪费仅次于心血管疾病,而排在了癌症、爱滋等疾病之前。此外,儿童是明天的希望,他们的健康成长关系到社会的未来。问题的严峻使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成为亟须解决的公共卫生问题。然而,长期以来,人们要么耻于谈心理问题,要么认为没什么大不了。此外,社会资源配置的不足也是一个瓶颈。相对于全市60万存在心理问题的儿童青少年,目前从事儿童精神科工作的医生却只有10来名,整个中国也还不到100名。问题的提出正有待于我们去正视、解决。

  培养孩子六种能力远离心理疾病

  1.了解自身特点,培养自我认识能力

  孩子往往对自己的长处和短处不了解,对自己的个性和特点不认识,对自己能做什么、适合做什么不清楚,对将来的目标心中无数。多数情况下是家长和老师让干什么就干什么,更有的孩子只是看到自己的缺点,对自己的所谓“短处”产生自卑心理。

  如果对自己没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客观的评价,在遇到挫折和竞争的时候,容易产生心理失衡。因此,要让他们明白每个人身上都有优点和不足,只有看到自己的长处才能培养乐观健全的个性。即使对成年人来说,正确地认识自我也非易事,所以,首先要懂得客观评价自己,有客观明确的生活目标,不苛求自己去做做不到的事情,这样才能在快乐的情绪中循序渐进,健康

 1/2    1 2 下一页 尾页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上一篇:大学毕业生失业抢劫,雷到了谁?
  • 下一篇:帮孩子戒网瘾需综合治疗
  • 无相关信息
    健康知识

    健康图文信息
    红云制药携手分众,打造“消积食,顺胃气”消费新选择
    红云制药携手分众,打造“消积食,顺胃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