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09-09-30 来源: 作者: 我要纠错
为什么中小学生离家出走、厌世轻生的悲剧屡屡发生?为什么往往等到悲剧发生了,家长、老师和社会 才表示出莫大的意外和惊讶?悲剧的症结在哪里?悲剧又向笔者们敲响了什么警钟?
就在今年高考前不久,笔者参加了陕西省的一次心理健康教育现场会,走访了现场会举行地的全国少儿工作先进集体——西安碑林区教委和部分教育专家。在采访中,上述问题的答案渐渐清晰,这就是心理健康。
昨天,高考落下帷幕,那些从考场里出来的学子们流露出各异的神情。看着他们,笔者思绪飞扬,久久不能平静。
有史以来最严重的未成年人心理健康危机。
十多年前,我国第一例未成年人弑母事件披露后,社会舆论大哗,对教育的反思由此揭开序幕。但是,那时并没有提出“心理健康”的概念。这一事件,也并没有在教育的理论和实践上产生应有的影响。
西安市教委主任李广瑞说,过去我们对中小学生出现的一些问题,从政治上、思想上、品德上分析得多,而从心理上分析得少。把中小学生的心理问题当成政治问题、思想问题去解决,显然是不妥当的,难以对症下药,收到实效。
他说:“我们过去以简单、呆板、僵化、千篇一律的思想政治工作取代一切,使得中小学生在竞争力、情绪、情感、性格、自我意识、人格倾向、社会交往与适应能力等等心理素质方面,往往处于一种自发形成和盲目发展的危险状态。”
西安市教委1995年的一项调查表明,中小学生中有心理障碍的达35.99%。北京的调查表明,每10名中小学生中,就有1名心理障碍者。曾让许多人羡慕的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据称有三分之一不能完成学业而遭淘汰。而从全国的调查情况看,中学生有较强自信心的比例只有43%,抗挫折能力强的仅占38%,意志力强者占20%。
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沃建中博士主持的“中小学生心理素质建构与培养研究”课题组按照国际标准分别在北京、河南、重庆、浙江、新疆等五个省市区进行的问卷调查表明,我国小学生中有异常心理问题倾向的比例是16.4%,有严重心理行为问题的比例是4.2%;初中生中有异常心理问题倾向的比例是14.2%,有严重心理行为问题的比例是2.9%;高中生中有异常心理问题倾向的比例是14.8%,有严重心理行为问题的比例是2.5%。考虑到中国中小学生巨大的基数,这一心理异常的比例也是触目惊心的。
在这次调查中,有一些问题尤需我们关注,像在初中生和高中生中,师生关系、亲子关系很差和较差的比例在人际关系六项调查指标中都排一、二位;小学生的“孤独”、“考试焦虑”、“敌对”以及初中生和高中生的“交往焦虑”、“敏感性”、“考试焦虑”、“敌对”等严重的情绪问题,在情绪状况调查的八项指标中都排前列。
国家有关部门对北京小学生进行的调查表明,在过去10年间,小学生中的行为问题从8.34%增加到10.9%,儿童青少年的行为问题有明显增加趋势。北京市海淀区检察院一项关于青少年犯罪的调查也表明,1997年至2000年间由于心理畸变引起的“激情犯罪”显著增多。
在江苏、浙江等人文传统十分浓厚的地方,相继发生了中小学生甚至大学生因为考试原因杀死父母的事件。花季少男少女的暴力事件,更是层出不穷,充斥着各地报纸的社会新闻版面。同时,一项调查表明:自杀已经成为我国未成年人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专家指出,在中国数千年的文明史上,如此严重的未成年人心理健康危机还是第一次出现。一个心理疾病的时代正在悄然来临。严峻的形势迫使我们进行深刻的反思。
心理健康教育浮出水面。
值得欣慰的是,心理健康问题已经引起了国家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一些地方的教育部门已经开始了意义深远的探索,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绩。在全社会的关注和努力下,心理健康教育正在走进越来越多的校园和家庭。
西安市碑林区地处西安南部,目前有中学37所、小学54所、在校中小学生9万余人。这里大中专院校云集,科研院所林立,是陕西省的素质教育实验区。碑林区教育局局长薛振虎对记者说,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该区的广大老师逐渐深刻地认识到,在新时期的教育工作中,重视和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已经成为学生全面健康成长和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
他说,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应该看作是德育工作的延伸,归根到底还是我国正在倡导的素质教育的一部分。如果轻视或者漠视心理健康教育,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很难落到实处,智育和德育等方面也很难有大的突破。
这位长期从事教育管理的官员指出,繁重的课业负担、现行的考试制度和评价手段给学生心理带来了巨大压力,同时,处于青少年期的学生心理具有一定的封闭性。复杂微妙的师生关系、同学关系、异性关系、家庭关系,以及青春期生理变化带来的困惑和躁动,使得他们“心有千千结”,内心充满了困惑后矛盾。在这种情况下,心理健康教育就成为解决“小小少年为何烦恼”的一位良药。
在过去八年里,碑林区教育部门成立了专门的领导小组,培训了专门的师资力量,不断加大心理健康教育的力度。在区教育局的统一组织下,各学校紧密结合教育教学实际和学生的个性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了“每天都有好心情”、“还学生尊严”、“笔者能行”、“悄悄话信箱”等一系列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最近,他们的经验作为过去10年中国妇女儿童工作主要典型之一,受到在北京举行的第五次东亚及太平洋地区儿童发展问题部长级磋商会议的代表们的高度好评。
一位教育专家评价说,在目前形势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的水平如何,从某种意义上说,实际上是反映了一个地方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水平。
心理健康教育亟需杀出重围。
前不久,内蒙古几个十五六岁的初三学生因为小小摩擦发生厮打,致使其中一人身中数刀,不治而死。而此前不久,同样是在内蒙古,一名16岁男生为了一个小小的误会,用刀捅死了自己15岁的同宿舍同学。一些教育工作者沉痛地指出,青少年正处于人格重建和心理极易扭曲的危险期,心理扭曲如不及时矫治就会导致心理障碍,形成各种程度不等的心理疾病,这些病态心理轻者影响了健康人格的形成,重者助长了青少年犯罪。加强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已是当务之急。
不少专家指出,目前在全国不少地方,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还很不到位,中小学心理教育基本还处于空白状态,不少中学从教师到领导对心理教育的意识还十分淡薄。另外,全国目前尚缺少权威的中学生心理教育的教材,更谈不上建立起一套完善、科学的心理辅导和治疗体系。
中国健康教育研究所的专家说,目前我国的教育还不是“以学生为主体”,而是以“教学大纲”为主体。在学校和社会上还普遍存在着以分数和升学率来衡量学生、老师和学校的“功利主义”思想。在很多地方,学生普遍感到学习没有愉快感,是被动的、被迫的。同时,学校和家庭较少关注学生心理健康,也不重视生活技能的培养;学生的个体差异没有受到重视,学校教育与社会人才需求严重脱节。
专家指出,中小学时期是一个人智力、情感及意志品质形成的重要时期,是每个人心理是否健康的基础。中小学生的学习、行为问题不仅影响其本身的学习和生活,还会影响周围的人,且其中相当一部分问题又会带到青少年乃至成人阶段。如果心理健康教育不能在短期内杀出重围,其累积的负面效应将不堪设想。
来自中国青少年犯罪研究会的统计资料表明,近年内,青少年犯罪总数已经占到了全国刑事犯罪总数的70%以上,其中十五六岁少年犯罪案件又占到了青少年犯罪案件总数的70%以上。教育专家分析说,心理上的狭隘、自私、惟笔者独尊、好占上风是青少年走上犯罪道路的内因,而不良社会环境的熏染、错误的家庭教育方式以及心理健康教育的缺乏则是不容忽视的外因。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大学医学部王德炳教授说,发生在青少年学生中的恶性事件实际上是整个社会的教育问题,尤其是心理教育与心理健康问题。精神病研究专家孔祥泉教授说,在我国,目前大多数人对健康状况的认识还片面停留在身体器官有无病变的层面,心理健康远远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一位旅居海外的华裔心理学家不久前公布的一项研究发现认为,一些华人的精神病实际上教育有着重要的关系:不少华裔家长从小打骂子女,骂子女的话往往用得很绝。有人骂子女愚蠢,有人甚至叫子女去死。华裔父母希望通过打骂显示自己的权威,对子女进行彻底的控制。在完全缺乏温暖、经常被打骂的家庭中成长的子女,会对自己彻底失去信心。
与此相反,西安市碑林区的实践则证明了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