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护理学也必须从单纯的生物模式转变为社会、心理、生物护理模式。其中心理护理是护理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我国开展对心理护理的学习及应用发展较快,取得了一些成绩,现将心理学应用于临床的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1 心理护理的意义
除生物致病因素和理化致病因素可使人致病外,社会环境与人际关系的改变也会通过心理活动导致心身疾病。以“胃、十二指肠溃疡”为例,祖国医学很早就注意到精神因素对胃部疾患的影响,故有“思虑伤脾、脉涩不畅、思伤脾、怒胜思”之说;著名心理学家坎农(cannon)就观察到动物的胃液分泌会因受惊而抑制的现象,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中枢神经系统中有许多结构(如丘脑、边缘系统及网状结构等)与心理活动的形成、发展有关。当各种不利的内外因素导致情绪、意识、性格及思维发生变化时,中枢神经系统则可通过植物神经系统(即生物反馈)促使体内呼吸、循环、消化、内分泌、免疫功能及代谢发生相应的变化,因此,这种身心双向互相为因果关系所表现出来的各种心理状态,也有可能使病情进一步加重。
良好的心理护理常常可以起到药物难以起到的作用。护士有责任为患者解除陌生、恐惧、疑虑等各种不良的心理反应,创造良好的条件,使患者获得最好的治疗效果。如1例晚期肝癌患者,入院高烧,不思饮食、卧床不起、悲观失望,医护人员对其热情关心,进行全身清洁护理,好言劝慰,表示要用最好的办法治疗,护士长每日看望,使患者精神得到极大的安慰,并积极配合治疗,不久病情明显好转,高热消退,食欲增加,几天后下床活动。后来护士长因故未去看望,使他产生疑虑,并说自己无希望了,护士长也不来看我,故失去战胜疾病的信心,病情逐步加重。以此可以说明,心理学在治疗疾病、对疾病的康复方面起到重要的作用。
2 患者心理状态的分析
心理状态在个体之间差异很大,反映在疾病的态度上也各有不同,患者的心理状态因年龄、性别、职业等不同而有所差异。心胸狭窄容易产生焦虑情绪的人在患病之后常常感到苦恼、忧虑,常向他人诉说自己的病情。而性格开朗,平常比较乐观的人患病之后往往表现为满不在乎,对检查、治疗、用药等都不大重视。因此,医护人员在临床实践中要分析每位患者的心理状态,以便采取有针对性的治疗、护理措施,缓解病情,提高疗效。
从患者的年龄、性别、职业、对待疾病的态度认真进行心理分析表明:患者对待疾病的心理状况可大致分为三类:①紧张型:患者表现恐惧心理,思想高度紧张,甚至有濒死感,并留临终遗嘱,多见于性情不太开朗的人。②松弛型:患者表现为无所谓,不在乎的心理,甚至否认或缩小自己的病态感觉或体验,此类型多见于平素体健而突然发病,对疾病缺乏认识,较为年轻的患者。③平稳型:患者表现为比较合作,并配合医护人员的安排、治疗和护理,正确对待疾病,多见于性情温和的患者,这类患者一般恢复较快。
在心理护理实践中,更重要的是对患者精神变化的观察,如有1例患重症肝炎的患者,先兆症状明显,担心自己去世后,家中已坏的房屋无人翻修,思想负担沉重,经护士了解到此情况后,与其兄联系,一方面对患者进行安慰,另一方面尽快装修好房子,使患者解除了思想包袱,安心养病,从此,患者症状逐日减轻,病情好转出院。
3 心理护理体会
在各种患者心理分析及心理治疗的实践中,可以看到心理护理在临床上有实际应用价值和广泛前景。心理护理是一门精细的艺术、特殊的技能,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需要不断的探索,以促进护理事业向前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