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老人是一个弱势群体,他们的心理问题时常被人们所忽视。而正因如此,如果不及时发现并得到有效的治疗,老人们的种种心理疾病就有可能导致老年痴呆。在昨天由本报与市老龄委、市康宁医院联合举办的老年
痴呆症心理咨询活动上,有关心理专家呼吁全社会,千万不要忽视老人的心理问题,要给予老人更多的关爱。
活动见闻 商报为老人办了件好事 上午8点40分,记者赶到本次咨询活动的会场———位于白云街道牡丹社区的社区教室,会场里已坐满了百余位前来听课的市民。有些老人是夫妻俩一起来的,而大多数是在子女的陪同下前来,也有极个别的老人独自前来。记者发现听课的老人不少还带着笔和小本子,专家说一句,他们就仔仔细细地记一句,还不时地有人发言提问,会场气氛十分热烈。结果原来安排一个小时的授课时间,足足拉长到了两个多小时。而前来提供咨询服务的4位我市心理专家会后更是忙得不可开交,前来的市民们排着队与他们交流。一位来自江东徐戎小区的王老伯说,自己是转了四趟车才到这里的。其实老年人很有必要听听这堂课,商报真是为我们办了一件大好事啊!
老人心声
儿子常回家看看啊 与子女交流缺乏是这次活动中许多老人所共同反映的一个问题。由于现代家庭子女成家后都与父母分开居住,两代人之间的沟通交流就明显不足,很多老人都感到寂寞,有的只好靠养狗养猫来寻求寄托。居住在江东某小区的一位姓陈的老人说,他有两个儿子,都已成家立业,而他的老伴三年前就去世了。现在他一个人独自生活,两个儿子平时工作都忙,一年到头父子见面几乎屈指可数,即使是见了面,也是很匆忙。儿子从来不与他聊天,只是关心他有没有钱用,吃得好不好。其实,这些对他来说并不重要,他退休后钱也不缺,他只是想多和儿子们谈谈心。老人说,现在做子女的并不知道父母到底需要的是什么?
案例分析 案例一:一位李先生昨天特意为他年迈的母亲来咨询。他告诉记者说,他的母亲已经80多岁了,从今年初开始,记忆力有所减退,自己放的东西,经常会找不到。因此,总是觉得东西被人偷去了,有时怀疑是儿子偷了,有时怀疑是孙子偷了。于是,将家里的所有门锁都换了。她自己的一本存折,里面没有多少钱,但她每天都要拿出来看一看。现在那本存折都给她翻破了。
专家点评:市康宁医院心理医生郑成应认为,像这位80多岁的老婆婆的情况,是一种典型的被窃臆想症,总是怀疑别人偷了她的东西,于是千方百计地要加以防范。这种情况的最后结果,不但严重影响她自己的身体健康,更有可能导致家庭关系紧张,竟而产生老年性痴呆。对于这位老人的情况应尽早进行心理治疗。
案例二:一位中年妇女也是为她的父亲来咨询。她说,70多岁的父亲平时也看不出什么毛病,因为她母亲比他年轻10岁。他总是怀疑母亲与别人有关系,母亲到哪家去坐坐,他一定要去看过。如果10分钟后还没有回来,他又要去看看。另外,他在外面看到垃圾都要捡回家,而且当作宝贝一样藏起来,家里真是弄得臭气难闻。
专家点评:郑成应认为这是典型的老年痴呆前期表症。这位70多岁的老伯患的是一种嫉妒臆想。他自身性功能衰退,而他的妻子又比他年轻。因此,他就时刻想着老婆会不会背着他干见不得人的事。郑医师称,这位老人的情况目前还是处于早期症状,如能及时治疗,回转的余地还是很大。如果时间长了,就可能会发展成老年痴呆。
专家建议 应给“老糊涂”更多关爱 市康宁医院马宁祥副主任医师认为,生活在都市里的老年人由于长期缺乏与人沟通,易产生孤独、自尊感不强和老而无用的感觉;也有些老人将自己的利益看得太重,影响了身体健康和家庭和睦。长此以往,就形成了心理疾病,进而造成老年痴呆。
马宁祥医师还指出,有心理问题的老年人时常会表现出健忘、失眠、心情焦虑等症状,并影响到日常行为,而这在旁人眼中就常常以为是“老糊涂”了。而现在许多老年人及其家属思想观念上存在一定的误解,总以为“老糊涂”不是疾病,只是人年纪大的一种正常反应。如果带着老年人去看病,等于承认有心理疾病,或是真的患上了老年痴呆,因而会被别人看不起,常常是拖到实在坚持不下去了,才愿意去医院。
如何防止老年痴呆 心理专家朱文波告诉记者,老年性痴呆是有早期征兆的,其中包括记忆力障碍、语言障碍、理解判断力障碍、计算力障碍、性格变化、难以完成熟悉的工作、抽象思维困难等。有老人的家庭必须对这些异常征兆提高警惕,尽早发现各种苗头。
朱文波指出,预防老年人心理疾病的发生要做到以下几点:全社会都应重视老年人心理问题,丰富社区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增加老年心理咨询机构;有条件的社区要设立老年谈心站,使老人们有一个诉苦解愁,互相安慰,互相劝解,排解苦闷和烦恼的场所;子女和晚辈常回家看望和陪伴老人,加强与老人沟通,使其感受到天伦之乐,消除寂寞烦恼;作为老人自己也应调整心态,不断地学习新知识,多用脑推迟老年痴呆症的发生,并积极参加身体锻炼。本报记者檀传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