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漂”老人心理寂寞

时间:2009-08-04  来源:    作者:   我要纠错


副标题[/!--empirenews.page--]

千百年来,叶落归根一直是中国人的传统,也是老年人的一个愿望。但是,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人口流动频繁,一些离开家乡,到大城市打拼的年轻人,为了忠孝两全,不得不把年迈的父母接到身边。对于这些老年人,本该在家乡安享晚年,却还要离乡背井,做都市移民,面对陌生的城市,他们面临的内心寂寞、生活无奈和不便却往往被忽视。

北京最近新出多项养老政策,惠及几十万老年人。关注这些“老年移民”,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中的各种问题,让他们在北京真正地安度晚年就是我们启动本次调查的初衷。

为什么,老了老了还要离开家乡

讲述:陪读老人做起保洁工

今年55岁的黄阿姨,原本在老家有一份很好的工作,退休后生活也很悠闲,但现在她却在北京做起了保洁工。“你千万不要跟我女儿说我做保洁的事啊!”采访黄阿姨时,她千叮咛万嘱咐地让记者保证一定不要用她的真名,因为她怕被女儿知道。

来北京工作,对于黄阿姨来说,这是以前从未想过的事情,但随着两年前女儿考上北京一所大学的研究生,黄阿姨和她的丈夫也开始了北飘的生活。“我们两人在家的退休金一个月只有一千多元,在这里花钱肯定不够,而且等孩子毕业后还要帮她买房子,所以我们都不能闲着。”来北京租房子时,她从房屋中介了解到,现在保洁工很抢手,一个小时就能赚20多元,这对于只有高中毕业的黄阿姨来说,比较合适。但她又怕上研究生的女儿知道之后反对,所以就瞒着女儿开始了工作。“做保洁工一个月能赚四五百块钱,家里柴米油盐就赚出来了,也能减轻一些负担。”黄阿姨一边擦着玻璃,一边回答着记者的问题。“这要是在老家,您肯定不用干这样的累活了吧?”听到这个问题,黄阿姨沉默了一会儿,说:“家里就她这一个孩子,不在身边,我会很想她,也担心她一个人在北京的生活,这样虽然辛苦一点,但能跟她一起奋斗,一起生活也很好。”黄阿姨一边擦着汗,疲惫的脸上露出无奈却又幸福的表情。

调查:多数老人来京不为养老

黄阿姨告诉记者,她来到北京后认识了很多和她情况差不多的老人,他们都以不同的生活方式在北京生活着。大部分老人来到北京其实并不是纯粹的为了养老,更多的是帮儿女们看孩子,这对一些本来身体就不好的老人来说,只能是勉为其难。此外,很多老年人为了支持儿女在北京安家立业,将自己的全部积蓄和用来养老的钱都给儿女拿来买房子,而在买完房子后也只能来北京跟儿女一起生活了。

一项专门针对北京流动老年人口的调查显示,六成多的老年人到北京来是为了给子女看孩子和照料家务,有15.3%的老年人到北京来的原因是年老需要精神慰藉、享受天伦之乐,14.7%的老年人到北京来是因为年老体弱需要孩子照顾,另有8.8%的老年人到北京来是因为喜欢北京的都市生活。

[1] [2] [3] 下一页

怕寂寞,推着轮椅走遍北京城

讲述:远离家乡远离了朋友

在朝阳区双桥附近的一个小区里,记者见到了正在遛弯儿的王大爷夫妇。今年66岁的王大爷开朗乐观,很喜欢和别人聊天。他的老伴刘阿姨由于前些年得了半身不遂的病,一直都坐在轮椅上。“我们是今年3月份来北京的,现在和女儿一起住在这个小区里。”由于来京时间不长,王大爷还保留着一口纯正的山东话。说到北京的生活,两位老人除了新鲜之外,更多的是不习惯。

“来这里有好多不习惯,没有认识的人,平时就只能在小区里转转。”说到北京的新生活,王大爷最不习惯的就是没有了家乡的老哥们儿,以前在老家,他常常和一些退休后的老哥们儿一起下棋、聊天,有时候谈谈国家政治和兴趣爱好,生活很自在。但来到北京后,陌生的城市里,除了自己的女儿,他们没有一个认识的人,但是女儿的工作很忙,根本没有时间在家里陪他们。“在老家都住了一辈子了,亲戚朋友一大堆,突然来这里真是觉得空落落的,生活一下子乱了。”行动不便的刘阿姨适应能力更差。她告诉记者,在家的时候,自己腿脚不方便,街坊邻居、亲戚朋友经常到家里来陪她聊天,她虽然不怎么出门,但对外边的事情也都很了解。可是到北京后,几乎就没有认识的人了,这让她很苦闷。

为了打发时间,王大爷经常推着刘阿姨出去转转,慢慢地他们越走越远,居然有一次,他们花了4个多小时的时间从双桥走到了天安门。“从北边这条路走需要4个半小时,从南边的路走需要差不多5个小时。”自从第一次走到天安门之后,老两口发现用这种走路的方式不但可以锻炼身体,还可以观赏一路的风土人情。半年多的时间,他们不仅多次走路去天安门,还去了中央电视台、中央电视塔等许多地方,北京的新鲜对他们来说是在这里生活的唯一乐趣。

调查:老人在家只能自己找乐

在被调查的老人中,自己单独居住的比例为14.1%,与儿子居住在一起的比例为38.8%,与女儿居住在一起的比例最高,为45.3%。但即使是与儿女一起居住,多数老人也很难享受到天伦之乐。“虽然压力也很大,但作为家里的独生子,我必须照顾好父母。”刚工作两年的小李无奈地告诉记者,目前他自己贷款买了一套两居室的房子,父母都快70岁了,在老家他不放心,今年年初,小李将二老接到了北京。和父母生活在一起,确实很幸福,但是随之而来的压力也让小李不得不拼命地工作,平时根本没有太多时间陪两位老人,二老也只好自己寻找北京生活的快乐了。小李表示,不论自己压力多大,都不会把父母送到养老院的。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看病难,背着半年的药来北京

讲述:医药费报销都要回当地

对于王大爷夫妇来说,异地养老除了心理寂寞之外,还存在其他诸多问题。最突出的一点就是医保。我国医保是区域性的,也就是各省市各自为政,而且多是指定医院。除了规定的医院外,如果想在其他医院就医,除了特殊情况经单位批准外,恐怕都得自费。像刘阿姨这样的常年都要坐在轮椅上,经常还要去医院看病,药更是时刻断不了,而且由于刘阿姨的行动不方便,即使需要住院他们也不可能回到老家住院。但由于他们的医保在山东老家,在北京看病买药都不能报销,大病即使能报销也要先在当地申请,手续麻烦,所以他们一下子把半年的药都买了出来,带到了北京。

中年离家的老裴也选择了到养老院居住。由于身体不好,吃药看病就成了家常便饭。享受医保的老裴发现,自己原来在齐齐哈尔时每个月都能报销一次医药费,但来北京后每次都要把报销发票寄回原地,不仅每次邮寄时都要花十几元邮寄费,另外,单位报销时间也不确定了,最长的时候要一年时间才能收到钱。而每次收到报销钱时还要被银行扣除十几元手续费。

不适应,住进儿子家竟“饿”瘦了

讲述:用不惯煤气老人常挨饿

今年77岁的王宝英原籍黑龙江哈尔滨的农村地区,儿子、女儿在北京事业小有成就后,就把老人接了过来。住惯了平房的王大妈一住上高楼就变得很孤独。此外,最奇怪的是,原本体态丰腴的老人住进儿子家后竟然“饿”瘦了。记者了解后才知道,并非是儿子不孝,而是由于老人平日里都是用炉灶烧柴做饭,如今不习惯使用煤气。“我一使那个就害怕。”王大妈说,“有时候白天一直饿着,只好等儿子儿媳晚上下班回家做饭后再吃。”

除了煤气,儿子家的一些现代生活用品也给老人生活带来很大麻烦。“儿子教了几次了,可我现在还不会使用电饭锅。另外,在老家时出门从来不锁,而如今要用两把钥匙才行。”

在儿子家住了不到一个月,老人实在呆不下去了。儿子经过多方打听,最终选定一家养老院。尽管每个月要交1600元生活费,可看见老人跟伙伴们一天天开心地生活,自己也觉得很欣慰。“端午节我就没回家过,中秋节我还要在养老院过。”说到这里,满头银发的王大妈幸福地笑了。

调查:外地老人难享北京福利

跟老裴一样,许多异地养老的老人最苦恼的就是领工资和报销医保。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许多养老院都设在城乡结合部甚至郊区,由于附近邮局和邮政储蓄资源有限,通常邮局距离老人居住地很远,这让老人们特别苦恼。

此外,一些异地养老的老人应享的福利难享受。在每个城市,老人都有一些特别的福利,比如某些场所如公园等向老人免费开放,公交车辆则让老人免费乘坐,诸如此类。然而通常这些福利只有本地的老人才能享受,而外地老人就很难享受这种福利。

调查:楼房生活习惯难适应

记者在调查中发现,像王大妈这种从外地随儿女进京的老人,大多数都产生或多或少的不适应症状,主要就是由于生

 1/2    1 2 下一页 尾页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上一篇:老人的心理需求不容忽视
  • 下一篇:老年人再婚心理如何调适?
  • 无相关信息
    健康知识

    健康图文信息
    红云制药携手分众,打造“消积食,顺胃气”消费新选择
    红云制药携手分众,打造“消积食,顺胃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