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人口老龄问题与对策

时间:2009-08-04  来源:    作者:   我要纠错


副标题[/!--empirenews.page--] 从20世纪下半叶到本世纪上半叶,我国人口日趋老龄化。我国人口老龄化具有发展速度快,人口数量大,经济相对不发达的特征。为寻找一条符合我国实际的解决老龄问题的正确道路,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组织十多位院士、专家,经过一年多时间全方位、多学科的研究,分析了人口老龄化对我国经济发展、社会保障、健康保障、老年人口生活质量所产生的影响,以及人口老年型社会所产生的伦理社会问题,并从社会学和生物科学的角度探讨了解决这些问题的具体出路。

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特点是:基数大、速度快,而又底子薄、负担重,是“未富先老”,被称为“跑步进入老龄化”。

2001年,我国65岁以上老年人口已占总人口的7.1%,达到9062万,人口年龄结构进入老年型。从1982年开始,在不到20年的时间内,我国就完成了发达国家用几十年,甚至上百年才完成的人口年龄结构从成年型向老年型的转变。根据预测,以65岁以上老年人口从7%上升到14%所需时间作比较,中国为28年,法国115年,瑞典85年,英国和德国45年。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我国80岁以上高龄老年人口增长率快于老年人口增长率。至2050年,80岁以上高龄老人占老年人口的比重将从现在的10%上升到20%,60岁以上老年人口将占全球老年人口的1/5。老年及高龄老年人增加所带来的养老、医疗和照料的负担,会使我们真正感到老龄问题的压力。

在老年人口增长的同时,14岁以下少儿人口在总人口中比重迅速下降,2025年老年人口将超过少儿人口,2050年将接近少儿人口一倍。人口金字塔形的倒置对未来经济社会的影响现在还难以预料。

与发达国家不同,我国人口老龄化是在经济不发达的情况下到来的。根据资料,世界上已有70个国家人口年龄结构进入老年型。其中只有中国等4个国家人均国民产值不足1000美元。在一个经济不发达的国度里,老龄问题与人口问题窄路相逢,使我国处于两难境地,只有认真探讨,才能找到出路。

从我国经济相对不发达、老年人口庞大的实际出发,应当采取少投入、易实施、见成效的对策措施。

第一,要在全社会树立正确的老龄观。对人口老龄化带来问题,只要思想重视,积极应对,措施得当,是可以逐步解决的。老龄化是当今社会的产物,是人类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的象征。对老龄化持悲观态度,过分强调老年人口增加会对社会带来“负担”的观点,容易造成老龄化的消极形象,不仅片面,还会使老年人精神上受到压抑,不利他们身心健康地安度晚年。此外,要充分发挥老年人的作用,引导老年人在心理卫生、精神文明方面能够适应现实社会的要求。要通过宣传,辩证看待老龄问题,树立老龄化的新理念。建议适当采取灵活的退休措施,以提高老年人才的社会参与率。

第二,切实采取措施,逐步解决农村老年人口的社会保障和医疗保障问题。加强卫生宣传和健康教育;对农村孤寡老人实行保吃、保穿、保住、保医、保葬“五保”供养制度,提高供养水平;建立特困医疗救济基金和农民生活最低保障线;在一定时期内减免农业税/农业特产税,将其转变为农民的养老基金和医疗保障基金,并在此基础上逐步建立健全农村的养老保险和社会医疗保险制度;建立社会互助制度,使农村老人得到全社会的关注。

第三,尽快建立小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制度。小城镇职工具有亦工亦农的特点,他们有土地保障,又有工资收入,具有缴纳保险金的能力。但小城镇企业的发展具有不稳定性,难以做到连续缴费十五年以上,所以,应实行低缴费率、低待遇水平、工龄可以累计计算的小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办法。当前,需要在认真总结沿海省市小城镇企业养老保险做法的基础上,制定统一政策,加以规范,逐步扩大覆盖面。

第四,要努力做到把健康人群带入人口老年型社会。是否能把健康人群带进人口老年型社会,不仅关系到国家和社会的负担,也直接关系到未来我国人口老龄化的整体形象。延长健康期,缩短带病期和伤残期,并尽可能提高老年人的自理能力,是一项长期奋斗的目标。为此,要把促进人群健康作为一项系统工程,从人们的日常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入手,加强健康教育和健康干预,开展重点人群预防和疾病的监测,对40岁以上人群定期体检,重视老年病的预防和康复,提高老年人自我保健能力,减少伤残和依赖。要整合现有卫生资源,调整预防和医疗投入比例,重视城市社区和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投入,开

展农村贫困地区的医疗救助工作,加大老年医学基础研究投入。要加强对老年期健康生活的指导,推进各项有益老年期健康的文体活动,发展适合老年人特点的体育运动项目,关注老年人心理健康,帮助老年人确立合理的心理期望值,增强其自我心理调适能力,提倡老年人自强、自立。要重视对老年人膳食结构的指导,发展老年健康食品和保健品,发展为老年人服务的产业,满足老年人对设施、产品和服务的需求。

第五,重视老年学的教育和科学研究。要做好老年学的普及工作,在医学院校设置老年医学和老年护理专业,在社会科学院校设置社会老年学专业。要加强老年基础医学理论的研究,建立跨学科的老年科学研究中心,特别是老年生物科学研究中心,建立国家老年病医疗研究中心。高新科学技术(包括老年医疗生物用品)要为老龄化服务,以提高老年人的生命质量。

第六,构筑符合老年人生存的社会环境。为了使老年人不受到伤害,并能受到公正的对待和尊重,需要建立适合老年人生存的社会伦理准则。在社会各成员权益得到兼顾的前提下,要弘扬尊老敬老的传统文化,加强伦理道德建设,使全社会成员确认:老年人过去为国家、社会和家庭做出贡献,作为公正回报,社会应给他们提供支持;老年人作为脆弱群体,应当得到社会更多的帮助;老年人不应受年龄歧视,有参与社会发展的权利;老年人的事情,要有老年人参与决策。老龄化基本伦理原则应是不伤害、有益于人、尊重人和对人公平的原则。要从人文角度创造一个适合老年人生存的理性环境。

人口老龄化给我国社会经济和人民生活带来广泛而深刻的影响,老龄问题已成为不容忽视的重大社会问题。

劳动年龄人口对老年人的赡养负担加重。老龄化对社会发展影响重大,随着老年人口的不断增加,社会负担日趋加重。据测算,2000年我国每100个劳动年龄人口只需负担15.6个老年人,2050年则要负担48.5个老年人。研究认为,在未来50年中,前20年,我国存在一个低抚养比时期,这期间少儿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已经下降,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比重刚刚上升,总抚养比处在从下降到上升的低谷,呈V字形。这种状况应引起关注。

社会保障问题突出。农村老年人口是经济上最弱势群体之一,占人口2/3的农村老年人保障状况亟待改善。随着集体经济的解体,农村养老主要通过家庭赡养自行解决,农村老年人口缺乏养老、医疗、照料服务等基本社会保障,存在“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问题。老人赡养纠纷和因赡养引起的自杀事件时有发生。上述现象在我国中西部及贫困地区尤为突出,影响社会安定和发展。

由于二元经济结构的存在,社会保障重在城镇,城镇职工社会保障基本框架虽已初步形成,但正经历着未来人口老龄化的考验。工业化城镇化发展,将使大批农业人口转为非农业人口,农村人口转为城镇人口。2001年我国城镇人口48064万人,占总人口的37.7%。根据建设部对城市住房需求的预测,2020年将新增城市人口2.6亿,2050年将再增3.3亿。届时,城镇化水平将达到70%。在城镇化进程中,结合小城镇实际情况和承受能力的养老保险办法亟待研究。

医疗保障费用增长显著,医疗保障面临挑战。随着老年人口增加和寿命延长,老年期延长,因疾病、伤残、衰老而失去生活能力的老年人显著增加,给国家、社会和家庭都带来沉重负担。1993年卫生部调查表明,老年人群中60%~70%有慢性病史,人均患有2~3种疾病。60岁以上老年人慢性病患病率是全人口的3.2倍,伤残率是全人口的3.6倍。根据中国老龄科研中心1992年的调查,60岁以上老年人在余寿中有2/3的时间处于带病生存。老年病多为肿瘤、心脑血管病、糖尿病、老年抑郁症和精神病等慢性病,花费大,消耗卫生资源多。据北京市调查,占公费医疗对象18.39%的离退休人员,占用医疗费45.2

%,为在职人员的3倍。据1993年两周患病率指标的调查,老年人消耗卫生资源是全人口的1.9倍。随着老年人增多,各项费用将进一步上升,将给社会经济带来更大的负担。临终关怀和“安乐死”问题应当引起重视。

老年人生活质量问题需要关注。身体健康状况下降是影响老年人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与此相关的心理、膳食和社会因素也不容忽视。随着年龄增高,大脑功能减弱,心智功能需要改善,膳食结构也亟需

 1/2    1 2 下一页 尾页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上一篇:中风偏瘫多动足趾
  • 下一篇:天冷慎防“老寒腿”
  • 无相关信息
    健康知识

    健康图文信息
    红云制药携手分众,打造“消积食,顺胃气”消费新选择
    红云制药携手分众,打造“消积食,顺胃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