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 2.孤独感
天津郊区的农民刘大妈有四个子女,但她还是觉得十分孤独——因为四个子女都在不同的城市工作。刘大妈落寞的告诉记者,“自从去年老伴去世以后,我每天都是一个人对着这空空的屋子,觉得这生活真是没什么意思。”
孤独感,是指一种无依无靠,无奈无助的感受。人类是以社会群体中为基本生活方式的群体,所以,很少有人会喜欢孤独。空巢老人离退休以后,在社会大环境的生活机会减少,而在家庭小环境的生活机会增加。当子女离家而去,自己面对“出门一把锁,进门一盏灯”的单调生活,每日除了进餐和睡眠之外无事可做,自然会产生孤寂凄凉的感觉。特别是空巢家庭中的丧偶老人孤独感尤为明显。长期孤独生活的老年人,如果再伴有躯体疾病常可产生抑郁、绝望的情绪,甚至出现自杀企图或行为。
3.衰老感
马大伯今年刚刚61岁,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也只有一年。最近他越来越觉得自己没有记性,老是忘记自己要做什么。记者在公园遇见他的时候,马大伯无奈的感叹道:“老了啊,子女都不在身边,平时又没人说说话。这记性啊,是一年不如一年了。”
衰老感,是指自我感觉体力和精力迅速衰退,做事力不从心的感觉。人生进入老年期以后,机体的各个系统和器官的功能便随着年龄增大逐渐减退,衰老是一个进行性的,不可逆转的变化。
空巢老人既失去了社会生活中紧张、忙碌的工作环境,又失去了与子女在一起的和谐、温馨的家庭生活环境,特别是那些有失落感和孤独感的空巢老人可产生体力下降、精力不足、记忆力减退、疲乏无力等多种不适的感觉而加重衰老的症状。
4.抑郁症
于医生最近总是唉声叹气,饭吃不下,觉也睡不香。记者问她,医生还治不了自己的病吗?于医生无奈的说:“我知道自己是患了抑郁症了。我也想快乐一点啊,但是宝贝儿子不在身边,退休后老俩口在家里也没什么事情做,怎么开心得起来啊?”
抑郁症,是一种以显著而持久的心境低落为主要特征的情感性精神障碍疾病。老年抑郁症是老年人群中的一种常见疾病。其临床表现主要有抑郁心境、体验不到快乐、无原因持续感到疲劳、睡眠障碍以及食欲减退等。
有调查结果表明,空巢老人的抑郁症患病率明显高于非空巢家庭,而且老年抑郁症是引起老年人自杀的最主要原因。
5.焦虑症
走过蜿蜒的山路,见到郑大妈的时候,老俩口正在“冷战”。对着记者,郑大妈毫不客气的数落老伴:“也不知道是怎么了,自从最小的儿子也考上城里的高中离开家以后,他脾气就特别暴躁,经常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和我吵架。有时候吧,他整天又唉声叹气的,晚上还常常做恶梦。”
空巢老人的焦虑症多表现为烦躁不安,紧张恐惧,顾虑重重,有如大祸临头,惶惶不可终日,精神十分紧张;或认为病情严重,不易治疗;或认为问题复杂,无法解决等,即使多方劝解亦不能消除其焦虑情绪。可见到患者面容紧绷,愁眉紧锁,坐立不安,搓手顿足,唉声叹气,怨天尤人,常有刻板重复的、无意义的小动作。有焦虑症的老人常伴有心悸、出汗、发抖、口干等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症状及忧郁或疑病症状,此外还多有睡眠不良,难以入睡,多恶梦或夜惊等表现。
应对空巢老人心理危机的5个对策 1.做好思想准备
提前做好迎接空巢的心理准备,时间应以一年以上为宜,这样老人在思想上可以逐渐适应,以避免在空巢来临之际大吃一惊,心理上无法承受而产生心理问题影响心身健康。张国玺教授说,实践结果表明,主动迎接空巢家庭到来的老人较被动接受者产生的心理障碍要小得多。
2.再就业
陈可冀院士今年74岁了,还奋战在医疗、教学和科研的第一线。陈院士坦言道,虽然子女不在身边是会令自己觉得孤独,但是,忙碌的工作冲淡了孤独的感觉。因此他建议那些已经退休的空巢老人,如果您身体健康状况较好又有一技之长的话,再就业应该说是一件利国利民利己的好事。
张国玺教授也补充说:“空巢老人的再就业既有利于国家人力资源的再利用;又能给自己增加新的经济来源,而且可以从工作中体验欢乐和满足,能够帮助空巢老人摆脱心理问题。”
3.做好生活安排
空巢来临后的第一个半年是老年人思想波动、情绪低落最明显的时期,这个时候老人可以把自己的生活安排得丰富多彩一些。多参加一些老年人的集体活动。在这一点上,陈可冀院士特别提醒读者朋友们:“60~80岁左右的老年人可以多参加一些户外活动,多接触一下大自然。而85岁以上的老人我们就称之为高龄老人,最好是通过社区或者家人在家里组织一些活动。”
4.正确认识衰老
对衰老要有正确的认识,明确衰老是一个正常的生理现象,没有人能够逃脱生老病死的自然规律,所以要顺其自然,以平和的心态对待衰老。
5.防治抑郁症与焦虑症
张国玺教授表示,上述4点的措施大都可以防治抑郁症和焦虑症。除此之外,有这两种心理疾病的空巢老人还应积极采取药物治疗和非药物疗法等。
呼唤:常回家看看 在举国欢庆、合家团圆的日子,请别忘了,还有一群老人在这喜庆的日子里孤独地与时间赛跑。陈红的歌声还是会一如往年的在您的耳边想起——您知道吗?这也正是千千万万的空巢老人发出的呼唤。
常回家看看,其实并不是要求子女们必须抛开自己的工作常常回家与父母相聚,空巢老人们也不希望为此影响子女的事业和前途。他们唯一的奢望只不过是,子女能多关心父母,能发自内心的做一些有益于身处空巢的父母的事情。
“子女首先在内心深处要孝”,在谈到这个问题的时候,陈可冀院士首先想到的是这一点。“中国的孝文化很重要”,陈院士告诉记者,“子女必须从内心深处诚恳的关心父母”。
子女们首先要充分的认识到空巢老人们在生理上可能遭遇的危机,做到心中有数,才能够有的放矢的为父母的身体健康做一些实事。其次,子女必须非常清楚自己父母的身体状况,了解他们的原有疾病,平时多了解和积累一些关于这些疾病的知识,以便于在突发情况下对父母进行救治。张国玺教授特别强调,“和父母住在同一城镇的子女,与父母房子的距离最好不要太远。在这一点上,日本人提倡“一碗汤”距离,即子女与老人居住距离相距不要太远,以送过去一碗汤而不会凉为标准。这是非常有借鉴意义的。
对于身处异地,与父母天各一方的子女,除了托人照顾父母,恐怕更加要注重对父母的精神赡养了。子女要了解空巢老人在情绪上容易产生的不良情绪,经常与父母进行感情和思想的交流。
陈可冀院士谈到,他并不要求远在海外的儿女为自己做什么,只是希望他们能够经常主动打电话回家,问问父母的情况。“每逢佳节倍思亲”,陈院士特别提醒到,“尤其是在逢年过节的时候,子女如果不能回家,也一定要打电话问候父母”。“当然”,张国玺教授补充道,“写信、寄照片或录音带以及互联网都是可行的与父母的交流方式。”
陈可冀院士表示,空巢其实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你不知道怎样去应对它。采访的最后,年逾古稀的陈院士为空巢老人们提出了一些无论对生理还是心理都非常有益的建议。而这些建议,无论是身处空巢的父母,还是真正从内心关心父母的子女们,都是非常有必要了解的:
■定期到医院或者社区医疗中心检查身体。间隔时间可以半个月、一个月或者一个季度,因人而异。尤其是那些本身就患有慢性疾病的空巢老人,更是不可忽视身体检查。
■对生理、心理的疾病都要以预防为主,本着一条早诊断、早治疗的原则,即便只是一个感冒,也决不能因为病小而拖延。
■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特别是健康保健方面的知识。这既可以排遣空巢老人的孤独感,也能增加他们的保健知识,使自己活得更健康。
2/2 首页 上一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