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病学”一词出自希腊语,是治疗灵魂疾病的意思。公元前5-4世纪的古希腊罗马时代,古希腊医学家希波克拉底提出了精神病的体液学说,认为人体存在的4种基本体液就像自然界存在的火、土、水和空气—样。它们的不平衡导致人生病。比他晚生100多年的亚里士多德首次提出了将压抑的情感释放出来是有效治疗精神病的前提的观点,从而被认为是对精神疾病患者进行人道主义治疗的鼻祖。
公元3世纪后,对精神病的看法倒退为魔鬼附体,对待精神病人也变得残酷。文艺复兴时期,一位叫Johann Weyer的牧师坚持反对巫术,提出精神病的症状是由于自然因素和越自然因素结合所致的观点。
17世纪,德国哲学家Gockel造出了心理学一词,强调了心理和躯体的关系。开创现代医学先河的Thomas Sydenham第一次将精神疾病的范围从以前的精神病扩大到神经症。
19世纪末至2O世纪初,德国医生克雷丕林提出了精神病学的分类原则,发现早发性痴呆是一个疾病单元,躁狂和抑郁是同一疾病的不同表现形式。与克雷丕林同时代的弗洛伊德,因其心理分析理论和方法而成为了现代心理学之父。
本世纪20年代末,两位医学研究人员因发明了治疗中枢性梅毒所致精神障碍的发烧疗法和治疗兴奋冲动的精神分裂症病人的白质切除术而分别获得了诺贝尔医学奖。
50年代以来,大量有效的治疗药物问世。1958年,比利时的保罗·杨森博士发现氟哌啶醇,促使世界精神病学产生了一场革命。氟哌啶醇之后,共有13种抗精神病药品上市,在世界范围内被广泛选用。1984年推出第14种抗精神病的新药维思通,不仅用于治疗有幻觉、妄想、思维障碍的精神分裂症阳性症状,还用于治疗情感退缩、情感迟钝、言语缺乏等阴性症状,并能够改善病人的认知功能。它打破了精神病治疗只能控制症状的局限,以新的观念成为精神病治疗领域里的第二个历史性突破。
在这同时,心理治疗也进入了百家争鸣的时代,社会文化、心理社会因素对精神疾病、心理和行为问题的发生、发展的影响日益受到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