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09-09-24 来源: 作者: 我要纠错
三、解决当前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有效途径
揭示问题的原因是解决问题的前提。通过以上对大学生心理问题产生原因的分析,我们认为解决当前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有效途径有这样几种。
1. 塑造健康向上的心理环境
从中学到大学,对每一个新生来说,都是一个全新的世界,无论是生活环境还是学习方法,无论是自我的目标还是社会的期望,都发生了很大变化。能否在这种环境变迁下尽快适应新的大学生活,直接关系到大学生在成长的道路中能否有一个良好的开端,能否有效而成功地度过大学时代。因此,在大学新生入学后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显得尤为重要,其目的是帮助学生尽快适应新的环境,缩短心理转变所需要的适应期,形成积极向上的心态,为整个大学阶段的成长奠定良好的基础。由于新生在适应环境的幅度和程度上存在明显的个体差异,在对群体开设必修课的基础上,学校要定期举办对象明确、针对性强的专题课,并充分利用校刊、墙报、广播等各种传播手段,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提高大学生的心理保健意识。此外,由于教师及学生管理人员的人格和心态会直接影响人格尚未定型的大学生,因此,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不仅仅限于学生,还要通过讲座、讨论等方式,提高教师等相关人员的心理健康水平,为学生成长营造一个文明和谐的心理环境。
2.建立科学的心理预测系统
心理咨询作为改善学生适应能力、促进人格健全发展、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的有效手段,已逐渐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往的心理咨询工作常常是在学生出现了心理冲突和心理障碍之后,才帮助他们度过“危难期”,咨询员为此付出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解决的仅仅是个别学生的心理问题。鉴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特点及规律,高校心理咨询应注重发展取向,即根据心理学对个体心理发展规律研究的成果,解决学生在成长发展不同阶段所产生的或将面临的各种冲突,促使其心理矛盾得到妥善解决,内在潜能获得有效发挥,个性品质实现和谐发展。因此,建立发展性心理咨询是当前高校心理咨询的特色与生命力所在,其咨询对象主要是心理比较健康,无明显心理冲突的学生。
3.建立完善的心理服务机构
随着人们对心理健康重要性认识的不断加深,在各级领导的重视和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我国高校心理健康工作得到迅速发展。目前虽然各高校相继成立了心理保健机构,由专职或兼职人员承担具体的心理保健工作,但仍然满足不了学生的需求。为了及早发现学生中存在的各种心理问题,减少心理疾病、心理障碍的发生率,及时防止危险事件的发生,尽快完善高校心理保健网络已势在必行。
首先,由专职心理保健人员或心理教育工作者,在学生中开展各种形式的普及心理健康基本常识教育。培训一批学生骨干,让他们承担心理保健员和心理咨询员的职责,及时发现学生中出现的问题,并介绍或推荐有严重问题的学生去寻求帮助。
其次,对各系辅导员、班主任以及学工部的工作人员进行心理保健专题培训,使他们初步了解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及心理健康状况,懂得区别政治思想与心理问题的异同,掌握解决一般心理问题的能力。
最后,设立学生心理咨询中心,对大学生群体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有较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必要时要转移到医疗咨询机构。配合新生入学体检,开展心理健康测查工作,建立在校生心理健康档案,并进行追踪观察。
根据大学生实际的心理健康状况,有计划、有针对性地提出可行的教育与预防措施,帮助学生提高自身心理健康素质,增强其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综合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