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4-04-30 来源: 作者: 我要纠错
羊角风病医生介绍羊角风二、全面性发作
(1)失神发作:本型多见于儿童,成人罕见,5~7岁发病最多,每日发作几次或可至数百次。①典型失神发作:通常称为小发作(petit mal)。表现意识短暂丧失,病人停止当时的活动,呼之不应,两眼瞪视不动,状如“愣神”,约3~15秒,无先兆和局部症状;可伴有简单的自动性动作,如擦鼻、咀嚼、吞咽等,一般不会跌倒,手中持物可能坠落,事后对发作全无记忆,每日可发作数次至数百次;发作脑电图呈双侧对称3周/秒棘-慢波或多棘-慢波,发作间期也可有同样的或较短的阵发活动,背景波形正常。②非典型失神发作:意识障碍发生及休止较典型者缓慢,肌张力改变则较明显,脑电图示较慢而不规则的棘-慢波或尖-慢波,背景活动异常。
(2)肌阵挛发作:呈突然短暂的快速的某一肌肉或肌群收缩,表现颜面或肢体肌肉突然的短暂跳动,可单一出现,亦可有规律的反复发生。发作时间短,间隔时间长,一般不伴有意识障碍,清晨欲觉醒或刚入睡时发作较频繁。脑电图显示为多棘-慢波、棘-慢波或尖-慢波。
(3)阵挛性发作:仅见于婴幼儿,表现全身重复性阵挛性抽搐;脑电图可见快活动、慢波及不规则棘-慢波。
(4)强直性发作:多见于儿童及少年期,睡眠中发作较多,表现为全身肌肉强烈的强直性肌痉挛,使头、眼和肢体固定在特殊位置,伴有颜面青紫、呼吸暂停和瞳孔散大;躯干强直性发作可造成角弓反张,伴短暂意识丧失,一般不跌倒,持续30秒至1分钟以上,发作后立即清醒;常伴有面色苍白、潮红、瞳孔扩大等自主神经症状。脑电图可见低电位10周/秒波,振幅逐渐增高。
(5)强直-阵挛发作:全面性强直—阵挛发作(GTCS)也称大发作(grand mal),是最常见的发作类型之一,以发作性意识丧失和全身对称性抽搐为特征,始发于任何年龄,但发病高峰在1岁和14-17岁,发作频度1日数次至数年 1次,一般发作1-3分钟自行停止。发作可分三期:①强直期:患者突然意识丧失,跌倒在地,全身骨骼肌呈持续性收缩;上睑抬起,眼球上窜,喉部痉挛,发出叫声;口先强张,而后突闭,可能咬破舌尖;颈部和躯干先屈曲而后反张,上肢先上举后旋再变为内收前旋,下肢自屈曲转变为强烈伸直,强直期持续10—20秒后,在肢端出现细微的震颤;②阵挛期:震颤幅度增大并延及全身成为间歇性痉挛,即进入阵挛期;每次痉挛都继有短促的肌张力松弛,阵挛频率由快变慢,松弛期逐渐延长,本期持续约1/2—1分钟;最后一次强烈阵挛后,抽搐突然终止,所有肌肉松弛;在以上两期中可见心率加快,血压升高,汗液、唾液和支气管分泌物增多,瞳孔扩大等自主神经征象;呼吸暂时中断,皮肤自苍白转为发绀,瞳孔散大、对光及深、浅反射消失,病理反射阳性;③惊厥后期:阵挛期以后尚有短暂的强直痉挛,造成牙关紧闭和大小便失禁;呼吸首先恢复,心率、血压、瞳孔等恢复正常,肌张力松弛,意识逐渐苏醒,自发作开始至意识恢复约历时5—10分钟;清醒后常感到头昏、头痛、全身酸痛和疲乏无力,对抽搐过程全无记忆;不少患者发作后进入昏睡,个别患者在完全清醒前有自动症或暴怒、惊恐等情感反应。强直期脑电图为逐渐增强的弥漫性10周/秒波;阵挛期为逐渐变慢的弥漫性慢波,附有间歇发作的成群棘波;惊厥后期呈低平记录。部分病人发作前可有头昏、头痛、肢体麻木、无力、胸闷等症状,约数秒至数十秒后进入强直期,此阶段称为先兆期。
(6)失张力性发作:部分或全身肌肉张力突然降低,造成垂颈、张口、肢体下垂或躯干失张力而跌倒,持续1-3秒钟,可有短暂意识丧失或不明显的意识障碍,发作后立即清醒和站起。脑电图示多棘-慢波或低电位快活动。
以上羊角风病医生介绍了羊角风的两大分类,希望对患者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