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09-09-23 来源: 作者: 我要纠错
“宝贝,不要把玩具乱扔……”还没等妈妈说完,小男孩不但把手里的玩具扔到了地上,还上去胡乱踩了几脚,然后掉头就走,“慢点,小心车!”接他放学回家的妈妈抓着小书包紧跟过去。
不为孩子扫平障碍,看着孩子“走弯路”后再告诉他们为什么,更能锻炼和引导他们健康成长。
家住方庄小区的小宇妈妈说,她的儿子也是这样,“我们家三代同堂,六位家长的爱心和注意力都集中在小宇身上,每次做错事总有爷爷奶奶护着,不让我批评,久而久之,孩子的自尊心也是‘超级强’,处处都要自己赢,让别人听自己的,受不了一点儿委屈,甚至不表扬都不行。”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像小宇这样受不了一点儿批评和委屈、自尊心超级强的“玻璃宝宝”并不少。很多家长表示,自己的成长环境比较艰苦,所以尽量给孩子提供最好的教育和生活条件,对孩子提出的要求也基本上是百依百顺。
对此,幼教专家认为,现在这种性格“超级强”、做事“输不得”的现象,和家长在孩子成长过程中过于“顺从”有关。给孩子造成一种“什么都是我说了算”的错觉,经不起一点挫折和打击,对心理有不健康的影响,从小是“玻璃宝宝”,长大后也容易成为“玻璃人”,抗压能力极差,甚至很难适应社会。
因此,从孩子小时候就开始给他们“逆向关怀”,硬起心肠对孩子的过度要求说“不”,该吃的苦头要吃,该走的弯路要走,这对他们性格的完善以及坚强性格的培养都大有益处。
-点评
该吃的苦头要吃,该走的弯路要走
关于逆向关怀,有个著名的例子,说的是美国洛克菲勒集团创始人老约翰为孩子提供挫折教育的事情。有一次,老约翰张开双臂,叫独生儿子跨越椅子跳到自己的怀里来,小约翰高兴地冲了过去,但老约翰却迅速地把双臂移开,儿子重重地摔在地上,并意味深长地告诫他:在生活的道路上,什么事情都会发生……
故意让孩子“摔跤”,一般家长可能接受不了,但在生活中,不为孩子扫平障碍,让孩子自己去面对、寻找解决途径,却很重要,因为这不但培养了孩子的独立性,也给了他们更大更自由的思维空间。
不合意,宝宝就哭哭哭
●洋洋妈妈(市场策划,儿子4岁9个月)
我和老公的工作都比较忙,所以洋洋出生后就送回老家让我父母带,3岁时才把他接回北京。老一辈的人都比较宠孩子,当成掌中宝,洋洋也变得特别“面”,一有不顺他心意的地方就哇哇大哭,让人很没有办法,现在回家都一年多了,还是这样,都不知道以后还能不能改正过来,真揪心!
支招:“放任自流”不妥协
●王慧(学前教育专家,启蒙婴幼园园长)
0-7岁是孩子性格塑造期,所以洋洋妈妈不用担心,还是可以把孩子的习惯改过来的,家长可采取“不理睬”的态度,给孩子一些挫折感,次数多了,孩子就会形成记忆和习惯性思维,他的一些习惯和方式才有机会被改掉。这种“不理睬”除不对孩子百依百顺、满足他们的任何要求之外,还要“放任”他们,不必处处都替孩子安排得妥妥当当,看着孩子“碰钉子”、“走弯路”之后再告诉他们为什么,更能锻炼和引导他们健康成长。
家有“霸王花”
●王子华(家装设计师,女儿5岁)
女儿属于那种在家很捣蛋的类型,整个一“小霸王”,总觉得自己很聪明,也总是以为自己是对的,要大家按照她的想法去做。批评她,她还不乐意,会和你吵,不然就想出什么“绝食”、“离家出走”之类的方法来吓唬人。打也打过了,骂也骂过了,她还是这样,脾气倔得很,跟头牛似的。我都和她说过,现在是在家里,大家还可以将就着她,让着她一点,如果长大了还是这样,肯定会吃大亏!不过说了跟没说一样,她还是不改。
-异域比较
日本主动送孩子去“吃苦”
可以说日本是对孩子要求最严格、应用“逆向关怀”进行“吃苦教育”最多的国家。在日本,从幼儿园开始,就要接受来自家庭、学校和社会的“逆向关怀”。比如家长在假期把孩子送到专门为接受挫折和吃苦而开设的“田间学校”、“孤岛学校”、“森林学校”等地方,让孩子去经历风雨、摸爬滚打,培养他们吃苦耐劳的精神和克服困难的毅力,让孩子在与自然界的竞争中完善自己。
美国对孩子鼓励多于保护
在美国,家长对孩子鼓励多于保护,鼓励孩子做各种尝试,在尝试中学习和练习,并培养能力、兴趣以及树立自信心。另外,在和孩子的交流上,美国人对孩子引导多于灌输,他们会对孩子用诸如“我觉得……会好些”和“你愿意听听我的看法吗”此类的话和孩子沟通,引导孩子,而不是让孩子只是听父母的。
逆向关怀
此提法最早来自美国阿拉斯加国家动物园保护野生鹿的经验,当时鹿群因既不必为觅食而发愁,也不必为逃避敌害而穷于奔跑,因而迅速繁殖,在一度兴旺之后,病弱残疾者也与日俱增。后来引入恶狼,许多病弱的鹿被捕杀了,鹿群为逃避狼害而重新拼命奔跑,体质也日益健壮。后来,人们把这种动物“保护”方式称为“逆向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