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4. 癫痫治疗中需要注意什么?
因为癫痫是一种慢性疾患,因此治疗是一个长时间的过程。除药物治疗外,还需要科学的生活指导,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使每一位患者都能够相对正常的生活,学习和工作。在这一前提之下,控制发作或尽量减少减轻发作是治疗最终的目的。
许多患者和家属急于根治,听信传媒广告,有痫乱投医,到处寻找所谓“祖传秘方”而上当受骗。有些接受不适当的外科手术治疗,不但癫痫发作不能缓解反而留下后遗症。
孩子得了癫痫,家长盼望尽快治愈,到处求医,总爱问医生:“孩于的病能治好吗?”“能去根吗?”。首先对“治愈”这个词要有正确的认识。有些病如肺炎、痢疾等,打针、吃药把致病的细菌消灭,孩于很快就恢复了健康。但癫痫是属于一种慢性病,是由于大脑的异常放电而导致了发作,需要长期服用抗癫痫药来控制症状,经过合理耐心的治疗,有可能使癫痫不再发作了,脑电图癫痫放电可能逐渐消失,经过一段时间才能在医生的指导下慢慢减药、停药。这是一个较长的时间,至少3—5年,需要细心的观察,定期的随诊。如果说几个月
不犯就轻率地宣布已经治愈是不负责任的,是很危险的。
有些患者和家属说:“我们什么药都吃过了,什么医院都去过了,就是没效”,于是就自暴自弃,认为治不好了。确实存在难治性癫痫,占总数的20%左右,但所谓“难治”具有一定的相对性,其中一些患者是由于诊断不正确或治疗不当而导致了病程迁延不愈。
真正的难治性癫痫是指经适当的抗癫痫药物规律治疗至少2年,血中浓度已达到有效治疗范围,仍不能控制发作,并影响日常生活的癫痫。难治性癫痫中有些是属于假性的或医源性的,多由于诊断有误、分型不当、选药不对、剂量不足或过量,或根本就没有进行正规治疗所造成的。这些患者经合理地调整个体化方案治疗后,往住效果显著。临床发现约有一半左右的所谓“难治性癫痫”是属于这种情况,只有经过科学化的治疗仍不能奏效的才能诊断为难治性癫痫,对于一部分药物治疗效果不好的难治性癫痫还可以考虑手术治疗。
家属与患者要尽快掌握科学的治疗方法,选择正规的、有一定规模的专科医院进行系统正规的全面治疗。治疗尽可能固定在医院,专科医生负责,严格按照医嘱服药,更不可随便换药或自行停药。治疗成功的关键是长期规范服药。
55. 癫痫药物的治疗原则有哪些?
(1)早期治疗:1年内有2次癫痫发作后,就需积极治疗,治疗越早,效果越好,以避免癫痫发作引起脑损害。
(2)单药治疗:单一用药可使80%一85%的癫痫患儿发作完全控制。使用一种药物治疗,既避免药物的相互作用使疗效下降,又可减少毒性反应的发生。
(3)根据癫痫发作类型选用药物的品种:癫痫强直阵挛发作首选丙戊酸钠,苯巴比妥;小发作常用乙琥胺、丙戊酸钠等;苯妥英钠不适于婴幼儿;安定类常用于癫痫发作持续状态的抢救中。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常用于婴儿痉挛症。
(4)规律用药;抗癫痫药物必须不间断的、有规律的分次服用,严格掌握服用方法和剂量。规律服药目的是要使体内时刻都保持稳定的药量。癫痫发作不能预测,如体内药量不够,就有可能出现发作而得不到控制。突然停药,会打破药物与人体之间的适应状态,可能使癫痫发作加重。体内代谢慢的药物如苯巴比妥,每天口服1次就可以,丙戊酸在体内代谢快,每日应用3次(缓释剂型每日1次即可)。
(5)长期服药:抗痫药物必须长期服用,有的需要维持几年甚至终身,服药时间越长,复发频率越少。发作停止后仍应继续服用维持量2—4年,之后减药。减药也是逐渐减少,减药过程约需半年至1年。
(6)逐渐停药:停药是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切不可突然停药,停药过程要慢,癫痫发作被药物控制后,并不能马上停用,一般要经过l一2年,即使换药治疗也切忌骤停原药,需在加用的药物达到稳态的血药浓度后,再递减原药。只有坚持正规有序的药物治疗,才能获得较高的临床疗效。
(7)调整药量:开始小剂量,逐渐调整、增减,注意各个人之间对药物反应的差异。如果癫痫发作频繁,在无严重副作用前提下,用量应尽早加足,以减少或控制频繁癫痫发作。不同的药物达到稳定状态的时间不同,如丙戊酸约为4天,卡马西平5—10天,硝西泮(硝基安定)5—14天,苯巴比妥14—21天等,一种药物达到足量病情仍无改善,应考虑加用或换用另一种抗癫痫药。
(8)注意药物不良反应:家长或患者要了解药物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以便及时发现和正确处理。常用药物是较安全的,不良反应多为轻微、可逆的。但各人之间对药物的反应有差异,所以应密切观察。对肝、肾功能和血常规在服药前和治疗过程中应定期进行检查。对抗癫痫药过敏反应可表现为皮疹、发热、咽喉痛和淋巴结肿大、内脏损害,应及时与医生取得联系,以免出现严重后果。
56. 患了癫痫为什么要强调早期治疗?
如果发现两次以上的发作症状,经确诊为“癫痫”后,就应该抓紧时间开始服药治疗。但是往往患者家属不敢面对这一现实,认为家里祖祖辈辈都没有这种患者,平时也好好的,突然出现这种症状,不相信是这种病。还有的人通过做脑电图、脑CT、磁共振等项捡查,试图通过检查找出原因来,而脑CT、磁共振检查只是看你脑部有没有病变,如脑瘤、脑血管畸形等,因为这些原因也能引起癫痫发作,但是原发性癫痫大多无脑结构和形态学的改变(占50%以上),脑电图在不发作时去做也仍有5%~20%的人做不出来,关键要看临床症状。
大量资料表明,治疗的越早越及时越好,对智能的影响就小,如果治疗不及时,就会使精神、行为、智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癫痫发作时对人体的危害是多方面的,其中最重要的是对大脑的损伤,另外发作时呼吸暂停、脑细胞低氧、水肿,也可加重脑细胞的损伤,这些神经细胞的损伤,不但可导致记忆力下降、性格改变、反应迟钝,还可使癫痫发作频繁。
癫痫发作时呼吸暂停,全身抽搐,可造成其他脏器功能的破坏,还可造成头部外伤、肢体损伤,甚至意外伤亡。所以一旦确诊,应及早治疗。有些人对强直阵挛发作相对较重视,而对小发作或局限发作不太重视,事实上,每一种发作都是大脑神经细胞异常放电,都会对脑神经细胞造成损伤,因此,不论哪一种发作均应及时治疗。
57. 抗癫痫药物的常见的毒副反应有哪些?
在治疗过程中,医生、家属、患者均应密切配合观察可能出现的副作用和毒性反应。除家属和医生的临床观察外,还应注意定期复查血常规、尿常规、肝功能、肾功能、血钙、血磷等以及凝血功能。
按常规剂量应用抗癫痫药一般是比较安全的,不良反应多较轻微而可逆。但由于患者对药物的耐受程度差异很大,少数患者可出现不良反应。如嗜睡、牙龈增生、轻度步态不稳、头痛或皮疹。轻者不要急于停药,应观察一段时间,如症状不消失或加重,可减少剂量,一般即可恢复。
如出现剥脱性皮炎,或引起造血功能障碍(粒细胞缺乏症、再生障碍性贫血、溶血性贫血)及肝肾损害、精神障碍者,应立即停药,并进行对症治疗。在治疗过程中应定期复查并做各种化验,间隔时间最长不得超过3个月,特别是对造血功能、重要脏器功能有影响的药物,要检查血象、肝功能、尿常规及肾功能等,有条件的还应定期作药物浓度测量。具体详见表4。
表4 常用抗癫痫药物的适应证及毒副作用
药物 适应征 常见不良作用
苯巴比妥 强直阵挛及各型癫痫 多动、嗜睡、眼颤、共济失调、皮疹等
苯妥英 除失神外各型癫痫 皮疹、牙龈增生、眼颤、共济失调、认知功能障碍、毛发增多等
丙戊酸 全身性强直阵挛发作 消化道反应、肝功能损害、麻木、脱发、体重增加等
卡马西平 复杂部分发作及各型癫痫 复视、共济失调、白细胞减少、嗜睡,肝功能损害等
硝西泮 持续状态及各型癫痫 嗜睡、流涎、不安、共济失调等
拉莫三嗪
(利必通) 复杂部分性发作或全面强直阵挛性发作 皮疹甚至致命危险的皮肤不良反应,头晕,嗜睡,恶心,共济失调等
加巴喷丁 部分性发作,部分性发作继发全面性发作 头晕,嗜睡,功济失调,腹泻,粒细胞减少等
奥卡西平
(曲莱) 部分性发作,复杂部分性发作等 乏力,头晕,头痛,嗜睡,胃肠道反应,共济失调,粒细胞减少等
托吡酯
(妥泰) 单纯部分性发作,复杂部分性发作和全面强直阵挛性发作 恶心,呕吐,食欲减退,嗜睡,幻觉,头痛,肝和肾损害等
左乙拉西坦
(开蒲兰) 部分性发作 嗜睡,头晕,乏力,食欲减退,情绪不稳定等
58. 如何正确认识抗癫痫药的副作用?
很多人非常担心抗癫痫药物的副作用,认为长期吃药会把脑子吃傻或一辈子离不开药,其实这些看法都是错误的。这是由于不正确用药而引起的误解,抗癫痫药是有一些副作用,但毕竟是有限的。特别是在正确用药的情况下,不但可以控制癫痫发作,药物副作用也是可以避免的。长期服用抗癫痫药物的量应该是能够控制发作的最小剂量。尽量使用单一抗癫痫药物治疗,可避免药物间的相互作用。不要突然停药、换药而可能使发作加重。应定期复查以得到专科医生的指导,如患者不按时服药,酗酒,熬夜均可使临床发作经久不愈。
绝大多数的抗癫痫药物对脑功能虽然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如果注意的话会减轻不良反应。随着发作病情的控制,服药剂量逐渐减少,绝大多数癫痫患者的智力和正常人没有差异。
有些抗癫痫药物可以引起嗜睡、反应迟钝、记忆力下降等副作用,许多家长对长期服药有顾虑,怕小孩变傻,如果把账全部算在抗癫痫药物上那就错了,每次癫痫发作均可引起神经细胞的死亡,日积月累,神经细胞损害过多,本身就会出现智力减退。
因此,尽管抗癫痫药物有一定的副作用,但癫痫发作引起的神经组胞损害远远大于抗癫痫药物的毒副作用。所以,应该首先尽早控制癫痫发作。
所有的抗癫痫药都有副作用。俗话说“是药三分毒”,问题是如何对待副作用和发作二者之间的关系。正是因为有病才需要服药,如果只是因为药物的毒副作用而听任发作频繁不加治疗,这不是“因噎废食”吗?况且药物的毒副作用并不是那样可怕,服药得当既可以控制发作,又不至有明显的副作用,许多患者长时间服用并未出现副作用。开始服用一种新药时可能会感到疲乏、困倦或轻度不适,这些毒副作用常常会随着身体对药物的逐渐适应而消失。每一种药物都会有相应的毒副作用,应向医生询问有关事宜,如应注意什么,一旦发生应如何处理。
59. 什么叫药物的血药浓度?
抗癫痫药物经各种途径(口服、肌内注射、静脉注射)进入人体后吸收入血液,然后再进入脑组织发挥药物治疗作用。一般讲脑组织内药量与血液内药量总是呈一定的比例,因此只需测定血液内药物浓度即可。可应用许多方法测出药物在血浆内达到的浓度,这就叫做药物的血浆浓度(血浓度)。测得的血浆浓度,对决定是否需要调整药量有指导意义,如血药浓度己达到预期结果,但临床疗效不佳,则需要更换药物。
60. 抗癫痫药物血药浓度的意义如何?
(1)抗癫痫药物血液浓度;是指在血浆中的含量,临床上真正起抗癫痫作用的是游离药物血浓度,但因其测量因难,一般实验室常难以做到。目前常规测量的是包括与白蛋白结合的和游离的两部分的总和。由于抗癫痫药的血浓度与其到达脑内的浓度多呈平行关系,所以血药浓度可用来估计脑内的大致浓度。
(2)稳态血浓度:是指多次定时定量规律服药后,药物的吸收量与排泄量接近相等时的血浓度。药物达到这个稳态浓度的时间一般大约是该药的5个半衰期。它是一条波动的均值曲线。如在一定的时间内用药总量不变,改变服药次数一般不影响达到稳态的速度和浓度。但减少服药次数则使该药峰、谷值波动加大;增加次数则波动变小,如次数不变而增、减一定时间内服药总量,则稳态浓度水平相应增、减。
(3)有效血浓度:是指抗癫痫药能完全或大部分控制癫痫发作,而临床又没有中毒症状或没有不可耐受的毒副作用的血药浓度,也就是达到治疗效果的稳态血浓度范围。临床医生常根据这个浓度帮助调整剂量、指导治疗。
许多药物的药理作用,包括疗效和毒性,往往与血中药物浓度密切相关。由于个体对药物的代谢速度和排泄速度的差异,临床很难估计有效剂量和中毒剂量。因此通过检测药物浓度来掌握用药剂量是一种比较可靠的方法。不足时应增加剂量,已达到血液有效浓度上限而临床疗效不明显时,应撤换。但应考虑个体差异,有些患者在较低的血药浓度时即能控制发作,另外一些患者则需较高血药浓度。血药浓度与中毒的关系很密切。过高血药浓度常致中毒,有时也能诱发癫痫发作。
6/6 首页 上一页 4 5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