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09-09-23 来源: 作者: 我要纠错
此处的建设性指的是既符合社会需要,又符合个人主客观条件的目标。这样的目标不论大小都能保证人的持续发展,使人保持心理健康。以事业目标为例,“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只要你所选择的目标是符合你个人主客观条件并且又不违背社会利益的,那么,不论你选择做什么,你都会有所作为,成为你所在行业的专家。
*具备学习与问题解决的能力
时代的发展要求人具备终身学习的意识,不仅如此,也要求人具备较强的学习能力,此处的学习是一个十分宽泛的概念,它不仅仅指书本知识的学习,也指各种能力和技术的学习。问题解决能力指一个人面对问题情境时的应对、处理和完满解决问题并从中获得提高的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和一个人的心理健康水平有很密切的关系。善于解决问题的人与不善于解决问题的人相比,前者的生活质量显然要高于后者。
*能在生活与工作中体现自己的能力并体验乐趣
仅仅能够在生活与工作中体现自身能力还不够,还要能从中体验乐趣,换言之,就是能享受工作。有些人很负责,也有些人是工作狂,他们无论做什么,都能体现自己的能力,他们也能因此而有成就感和对自己的满意感,但他们却无法从中体验乐趣,这样的能力体现久了,就有可能使人处于“衰竭”—一种己经出现一般心理问题的征兆。
*有挫折耐受力和在压力环境下迅速振作的能力
心理健康的人知道挫折是生活的一部分,因此他们懂得以忍耐的态度正视并接受挫折的存在。与此同时,他们面对挫折时又能很快振作起来并迅速作出有效反应,使危机尽快成为转机。
*有强大的社会支持系统
所谓个人的“社会支持系统”,指的是个人在自己的社会关糸网络中所能获得的、来自他人的物质和精神上的帮助和支援。一个完备的个人社会支持系统从构成上看与人的社会关系网络是相重合的,包括了亲人、朋友、熟人(同学、同事、邻里等)、上下级(老师、领导、下级等)、陌生人(各种社会服务机构等)。其中每个部分都承担着不同的功能:亲人通常承担着物质和精神上的帮助和支援,朋友较多承担情感支持,熟人、上下级以及各种社会服务机构在必要时承担一些物质和精神上的帮助。
*能与他人合作并共享生活与工作
在生活与工作中,能否与他人合作并共享,这是衡量一个人心理健康与否的重要标志之一。人是社会的人,不具备与他人合作并共享的意识和能力,不懂得维护双赢的局面,从消极面看会很难生存,从积极面看,则难以实现个体的可持续发展。大家在了解了有关心理健康与心理不健康的基本知识后,想必注意到了这样几个事实,那就是:
*世界上不存在绝对的心理健康或心理不健康,因为心理健康与心理不健康以及心理疾病之间不是截然分开的,它们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连续谱,则是: (1)基本健康 (2)一般心理问题 (3)心理障碍(4)重症 精神病
如果我们不注意自我心理保健,那么状态(1)有可能会变成状态(2)或状态(3)或状态(4), 如果我们注意自我心理保健,那么,一是有可能避免变成状态(2)或状态(3)或状态(4),二是既使已处于不良状态,也可以重新获得基本健康状态,如:使状态(2)或状态(3)重新回到状态(1),或使状态(4)回到状态(2)甚至状态(1)等。
*在生命中85%的时间内,我们能具有一种基本良好的生活适应状态,那我们就是正常而且健康的。如果我们要求自己在100%的时间内都保持良好的生活适应状态,这既不现实,也不可能。因为我们在生活中总会遇到各种挫折或者事件,这时出现短期的反应性情绪波动,如悲痛欲绝、抑郁消沉甚至愤怒狂暴等,都很自然,只要这些负性情绪不是延续太久,都可以算作正常范围。
这里有一个常识,那就是:对心理障碍和重症精神病的诊断,不仅涉及到症状而且要考虑时间,在一定的时间内,仅有症状是不能做疾病诊断的,但一个症状超出一定的时间后,就要考虑做疾病诊断了,当然,这只能是医生的工作了。
三、自我心理保健从哪入手?
这些年来,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具备了躯体自我保健的常识,这对预防躯体疾病,促进身体健康,发挥了不小的作用。如果我们同时也能具备基本的心理保健常识,那不仅有助于我们避免心理疾病,有助于我们与他人共享生活,而且能使我们的生命潜能得到最充分的发挥。在日常生活中,自我心理保健可以从哪些地方入手呢?
1.具备一些基本的健康理念
*确立大健康意识
所谓大健康,一是指身心健康二者缺一不可,二是指健康不仅仅意味着没有疾病,还意味着一种更为积极的身心幸福感。按照我们以往的习惯,只要提到“健康”这个概念,我们想到的就只有躯体健康,这是一个误区,其实健康是一个大概念,它不仅包含躯体健康而且包含心理健康,二者相辅相成, 缺一不可。说到第二点,没有疾病只能是我们追求大健康的初级目标,具备积极的身心幸福感才应是我们大健康追求中的更高目标。有必要提一下,有时候心理健康比躯体健康更为重要,例如:一个心理不健康的人,既使没有疾病也很难有身心幸福感。相反,一个身患重病但心理健康的人,却总是能有幸福的体验。
因此,能具备身心大健康当然很好,但如果不幸身患疾病也不要灰心,一是积极就医,使自己尽快康复,二是要特别注意自己的心理保健,健康的心态不仅会对躯体康复起积极的作用,尤为重要的是,它能使人在逆境中保持乐观与斗志,并能极大地调动人的生命潜能。
*要有对自己健康负责任的意识
多少年来,人们习惯了把自己的健康问题交给大夫负责,但事实上,我们每个人都对自己的健康负有责任,因为很多危害大健康的因素是我们个人完全可以控制的,如保持良好与平和的心态,改变不良行为和生活习惯,养成良好的生活与工作习惯等等。不仅如此,得病以后,能否积极、主动寻找并配合医生也反映了一个人能否对自己的健康负责,凡是能负责的人,其康复一定比不能对自己负责的人要快许多,当然,这是假定两个有同样医疗条件的得同样病的人。
1970年代以来应用心理学中兴起了一门分支学科:《健康心理学》,其核心理念便是:在身心健康问题上,人应该对自己负起责任!
*要有使自己保持良好心情的意识
也许很多人会说,谁都愿意有一个好心情,可是生活中让人烦心的事太多,怎么可能总是保持好心情?生活中的的确确存在许多事件,但想来大家都注意到了这样一个事实:两个面临完全同样烦心事的人,如下岗,一个泰然处之,另一个却惊慌失措,再看同样被领导批评的人等等,我们都会发现类似情况。对此现象,心理治疗家有专门的表述:不是己发生的事件决定了人们的情绪,而是人们对事件的看法或评价(心理学上称之为“信念”)决定了人们的情绪或行为反应。所以,关键不在于有没有发生事件,而在于我们是如何去看待、评价并解释我们所面临的事件的。我们可以通过学习具备积极地看待并解决问题的方式。但是,在此之前,我们先得具备一种信念,那就是:无论发生什么,都要使自己保持或迅速恢复良好的心情。因为情绪先行。所谓“当事者迷”,就是因为情绪让他迷乱并且困惑,所以,他只有先调节好情绪,才能解决好问题。一个人在日常生活中具备使自己保持良好心情的意向,不仅可以降低其不良情绪的发生率,而且在面对问题时,也能较快恢复理性和有效处理问题的能力2. 掌握一定的心理自我保健方法*认识自己,知道“我是谁?” 宏观上看, 自我认识是一辈子的事,因为人在不断地成长与发展,所以就会有对自己的不断的认识与发现。此处所提的自我认识更多是从微观上谈,是指对自己的一些最基本的情况的基本了解,包括了解自己的:身体特点如外貌、躯体健康状况;自己的心理特点如智力水平、性格、兴趣、爱好、能力、志向、抱负等;
自己的身份特点如家庭背景、自己的学历、社会角色、性别角色、人际关系角色等;还有就是自己具有哪些可以依赖的外在资源等。有关自我认识的这些最基本的问题不解决,人生中的许多问题都会受到负面影响。举例说,一个高考生不了解自己有什么能力,他就难以为自己确立合适的专业方向;一个退休的人不了解他的新的社会角色,他就很难适应他的退休生活。
自我认识的方式有许多种:自己反思、读书、读传记、与别人讨论、在行动中认识等等,关键是要有自我认识的意识。以下介绍一个小活动,大家了解后还可以举一反三,加以 扩展:(练习二:*请在一张白纸上写下四类四十个以上的“我……?”
类一:有关体貌和躯体健康状况的(例:“我身高××米,……”。)
类二:有关心理及其健康状况的 ( 例:“我性格……”。)